(一)保留关键证据:仔细留存工作中的各类证据,像工资条、工作邮件、工作照片等,这些都能辅助证明劳动关系。
(二)熟悉赔偿范围:清楚自己应得赔偿的具体计算方式和范围,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被用人单位误导。
(三)积极协商态度:与用人单位协商时保持冷静理智,清晰明确表达自己的诉求,争取和平解决问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
没签合同就离职,劳动者有权争取赔偿。按规定,单位用工超一个月不满一年没签书面合同,要给劳动者每月发双倍工资。
计算从用工次月到满一年前一天,最多能主张 11 个月双倍工资。像工作 5 个月没签合同,就能要 4 个月的赔偿。
离职时先和单位谈赔偿,让其付款。谈不拢的话,劳动者收集工资支付记录、工作证等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维权 。
结论:
工作未签劳动合同便离职,劳动者可主张相应赔偿,最多可主张11个月二倍工资,可先协商,协商不成通过仲裁维权。
法律解析:
按照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需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工资。计算是从用工第二个月起算到满一年前一日。这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督促用人单位及时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比如工作5个月未签合同,就可主张4个月的二倍工资赔偿。离职时先和用人单位友好协商赔偿事项,要是协商没有结果,劳动者就收集工资支付记录、工作证、考勤记录等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如果在这方面你有疑问,或者不确定自己的情况如何主张赔偿,欢迎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
法律分析:
(1)法律明确保障劳动者权益,用人单位在用工一个月内就应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若未履行此义务,从用工第二个月到满一年前一日这段时间,需支付二倍工资。这是对用人单位不依法签订合同的惩罚性规定,旨在督促其规范用工。
(2)劳动者离职时寻求赔偿,协商是较为平和的解决方式,给用人单位弥补过错、支付赔偿的机会。
(3)当协商无果,仲裁成为有力的维权手段。此时,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至关重要,这些证据能确定双方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是主张赔偿的基础。
提醒:
工作未签劳动合同离职想主张赔偿,注意收集保存好证据,协商仲裁都要及时,必要时咨询专业人士分析情况。
劳动者工作未签劳动合同便离职确实可主张相应赔偿。这是对劳动者权益的有力保障,旨在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规范用工关系。
为更好维护自身权益,劳动者可这样做:
1. 了解权益范围:清楚用人单位自用工超一个月不满一年未签合同,需支付二倍工资,明确计算起始和截止时间,知晓自身应得赔偿月数。
2. 协商解决:离职时先与用人单位友好协商赔偿事宜,提出合理支付要求。
3. 收集证据:若协商不成,积极收集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像工资支付记录、工作证、考勤记录等。
4. 申请仲裁:准备好证据后,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通过法律途径坚定主张应得赔偿 。
专业解答在还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你可以自由地选择职业发展,这就是说,就算没签合同,你也可以向老板提离职。但是,为了职业稳定和以后的工作,我建议你先和老板说清楚,表达你的离职意愿。要是老板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对的地方,比如扣你工资、没按法律规定给你交社保什么的,你就有权利马上结束劳动关系。
专业解答一般情况下,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员工也不要直接走人。虽然没有书面合同,但劳动者和单位之间已经形成了事实劳务关系。所以,最好先向单位提交辞职申请,给双方留出时间进行工作交接。但要是单位有违法用工的情况,比如拖欠工资、强迫劳动,那员工就可以马上终止劳务关系,离开公司。
专业解答如果你在没有签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想离职,理论上你只需要提前三天告诉老板就行。因为这时候双方还没有正式的书面劳动合同,所以你的离职程序应该更自由、更灵活。不过,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你的权益,我们还是强烈建议你跟老板积极、友好地沟通,确保离职过程顺利完成。
专业解答在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者可以自行决定暂停与劳雇单位的用人关系。由于用人单位没有履行签订劳动合同的义务,这已经构成了重大过失。不过,为了尽量减少可能出现的争议和纠纷,我们建议你提前向用人单位发出正式声明,时间最好提前一周左右,以便双方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和安排。
专业解答员工在职三个月没签劳动合同,离职时有权获得薪资报酬。虽然没签合同,但不影响享有劳动报酬的权利。雇主应根据工作期限和约定薪资标准,支付相应薪酬。员工离职时,有权要求雇主立即结算所有工资。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
想获取更多劳动纠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