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者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遇到可能存在欺诈、胁迫等不合理条款时,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签字。如果已签订类似合同,要及时收集相关证据。
(二)用人单位应依法制定合同,不能为了自身利益免除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否则面临合同无效风险。
(三)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若对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有争议,按规定通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来确认,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
劳动合同在这些情况下无效:用欺骗、威胁等手段,让对方违背心意签合同或改合同,像员工假学历入职。
若单位免除自身法定责任、剥夺员工权利,合同也无效,比如约定不付加班费、不缴社保。
合同要是违反法律强制规定,同样无效,像工作时长超法定上限。
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对合同无效有争议,可由劳动仲裁机构或法院来确认 。
结论:
以欺诈等手段订立或变更、用人单位免除自身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无效;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效力争议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法院确认。
法律解析:
在劳动领域,为保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法律明确规定了无效劳动合同的情形。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违背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愿,破坏了合同订立的公平原则。而用人单位免除自身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条款,严重损害了劳动者权益。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更是触碰了法律红线。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体现了法律的灵活性与合理性。当对劳动合同效力存在争议时,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法院会依据事实与法律作出公正判定。如果在劳动合同方面遇到疑惑,不确定合同是否有效,建议及时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法律分析:
(1)以欺诈、胁迫等手段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损害了合同订立的公平自愿原则,这样的劳动合同自始无效。这种行为破坏了劳动关系的诚信基础。
(2)用人单位免除自身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严重侵害了劳动者合法权益,违背了法律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目的,相关合同条款当然无效。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因与法律的强制性要求相悖,不具有法律效力。这是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必然要求。
(4)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体现了对有效部分的尊重,保障了劳动关系中合理合法部分的继续履行。
(5)对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有争议,由特定机构确认,确保了认定的专业性和公正性。
提醒:
签订劳动合同时仔细审查条款,遇到可能无效的情形及时咨询,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劳动合同无效的规定是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市场秩序的重要法律内容。
1. 对于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的情况,应加强入职审查环节。用人单位要认真核实劳动者信息,劳动者也应如实提供资料;同时,要营造公平自愿的签约环境,杜绝威胁强迫行为。
2. 针对用人单位免除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问题,劳动监管部门需加大对劳动合同的审查力度,及时纠正违法条款;劳动者自身要增强法律意识,对不合理条款勇敢说不。
3. 面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应深入学习劳动法律法规,确保合同条款合法合规。
当对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存在争议时,相关方应及时通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进行确认,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
想获取更多劳动纠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