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常合同双方依约履行完,无诈骗情况。合同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合同、履行时,用虚构事实等手段骗对方财产。
2. 一方虽形式上履约,但签约时就想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用欺骗手段让对方签合同,就算之后有履行行为,也可能构成诈骗,像用小部分履行掩盖占大部分财物意图。
3. 判断是否诈骗要结合主观目的和客观行为。有怀疑可收集证据报警,由司法机关调查判定。
结论:
合同双方依约履行完毕且无诈骗情形则不构成合同诈骗;若一方签约时有非法占有目的并采用欺骗手段,即便有履行行为也可能构成诈骗,需结合主客观综合判断。
法律解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相关刑法规定,合同诈骗需满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欺诈手段骗取对方财产。正常依约履行完毕的合同,无诈骗要素自然不构成诈骗。但一方签约时就有不良企图,通过欺骗诱使对方签约,即便之后有部分履行行为,像以小部分履行掩盖非法占有大部分财物意图,也符合合同诈骗特征。判断是否构成诈骗不能仅看表面履行情况,要综合主观目的和客观行为。若大家在合同事务中存在类似合理怀疑,可收集相关证据,不过法律判定较为复杂,建议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获取准确法律建议和帮助。
法律分析:
(1)通常合同双方依约履行完毕且无诈骗情形,合同正常履行。而合同诈骗有特定定义,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合同签订与履行时,用虚构事实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
(2)即便一方形式上履行了合同,但签约时就有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靠欺骗手段诱使对方签合同,即便之后有履行行为,也可能构成诈骗。像用小部分履行掩盖非法占有大部分财物的意图就是常见表现。
(3)判断是否构成合同诈骗,要综合考虑主观目的和客观行为。若存在合理怀疑,应收集相关证据并报警,由司法机关进行调查判定。
提醒:
面对合同纠纷,若怀疑存在诈骗,及时收集证据很重要。不同案件情况不同,建议咨询进一步分析。
(一)对于合同履行情况正常且无诈骗迹象的,双方应继续保持诚信履行,避免后续纠纷。
(二)若怀疑对方在签约时有非法占有财物目的,即便对方有履行行为,要仔细收集能证明对方主观目的和欺骗手段的证据,如聊天记录、合同文本漏洞、资金流向等。
(三)一旦有合理怀疑构成合同诈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工作。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
想获取更多合同事务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