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诊疗规范,定期组织学习诊疗常规和指南,避免出现用药错误、手术流程有误等违规操作。
(二)结合当地医疗条件和自身专业能力开展医疗活动,低级别医疗机构遇到超出能力范围的病情,应及时建议患者转院。
(三)切实履行告知义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或其家属详细说明病情、医疗措施及风险等信息,并保留好告知记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此条法律涵盖了对符合诊疗规范、结合医疗水平以及履行告知义务等注意义务的要求,为认定医疗行为过失提供了法律依据。
认定医疗行为有无过失,重点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有无尽到注意义务,主要考量:
是否符合诊疗规范,若医生操作违反常规、指南,像用药出错、手术流程不对,大概率有过失。
医疗水平差异,不同地区、级别机构及医生水平不同,要结合当地医疗条件和医生能力判断。
告知义务履行情况,医务人员要如实告知患者或家属病情、措施、风险等,未充分告知致患者误判,可认定有过失。
结论:
认定医疗行为是否有过失,需审查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是否尽到注意义务,可从是否符合诊疗规范、医疗水平差异、告知义务履行情况三方面考量。
法律解析:
依据《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相关规定,医疗损害责任的认定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履行密切相关。判断医疗行为有无过失,诊疗规范是重要依据,违反诊疗常规、指南,像用药错误、手术流程有误等,极可能存在过失;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及不同医生医疗水平有差异,应结合当时当地医疗条件和医生专业能力判断;同时,医务人员要向患者或其家属如实说明病情、医疗措施、风险等,未充分告知导致患者错误决定的,可认定存在过失。如果您在医疗过程中遇到类似问题,对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失存疑,建议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认定医疗行为有无过失,重点在于审查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是否尽到注意义务,可从多方面考量。
1. 诊疗规范遵循情况是关键判断依据。若医生操作违反既定诊疗常规、指南,像用药错误、手术流程有误等,大概率存在过失。解决措施是医疗机构加强内部培训和监督,确保医生严格遵循规范。
2. 要考虑医疗水平差异。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及不同医生的医疗水平不同,应结合当时当地医疗条件和医生专业能力判断。建议相关部门根据地区和机构级别制定合理的医疗水平标准,医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3. 关注告知义务履行情况。医务人员需如实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病情、医疗措施、风险等,未充分告知致患者错误决定的,可认定有过失。医疗机构应完善告知流程,加强医务人员告知意识培训。
法律分析:
(1)诊疗规范是认定医疗过失的重要标尺。当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出现用药错误、手术流程有误等违反既定诊疗常规、指南的操作时,大概率可认定医疗行为存在过失。因为诊疗规范是医疗行业经过大量实践总结出的标准,违反它会增加医疗风险。
(2)医疗水平差异在判断医疗过失时不可忽视。不同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设备和技术不同,医生专业能力也有高低之分。认定医疗行为是否有过失,需结合当时当地的医疗条件和医生的专业能力综合考量。
(3)告知义务的履行情况是判断医疗过失的重要方面。医务人员有责任向患者或其家属如实说明病情、医疗措施、风险等信息。若未充分告知,导致患者做出错误决定,应认定医疗行为存在过失。
提醒:医疗纠纷情况复杂,不同案情的判定和解决方式不同,建议咨询进一步分析。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
想获取更多医疗纠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