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肇事逃逸后联系车主仍算肇事逃逸,处罚分情况,未构成犯罪有罚款、拘留等处罚,积极处理或从轻;构成犯罪要担刑责,联系车主悔罪或从轻量刑。
法律解析: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规定,肇事逃逸不以事后是否联系车主来判定。未构成犯罪时,逃逸者会面临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并处15日以下拘留,驾驶证记12分。若逃逸者主动联系车主并积极赔偿、取得谅解,处罚上或有从轻可能。而当构成犯罪,像造成一人重伤以上且负主要或全部责任,就构成交通肇事罪。即便联系车主,依然要承担刑事责任,法定刑一般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因逃逸致人死亡,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但主动联系车主的行为可视作悔罪表现,量刑时或从轻处理。若你遇到肇事逃逸相关法律问题,欢迎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获取准确法律建议。
1. 肇事逃逸后联系车主仍属逃逸,处罚分情况而定。
2. 未构成犯罪,按《道路交通安全法》,处200 2000元罚款,可拘15日以下,驾照记12分。主动联系、积极赔偿获谅解,或从轻处罚。
3. 构成犯罪,如致一人重伤以上且主责或全责,构成交通肇事罪。联系车主仍担刑责,一般判3 7年;逃逸致死判7年以上。主动联系有悔罪表现,量刑或从轻。
1. 肇事逃逸后联系车主仍属于肇事逃逸,处罚分情况而定。未构成犯罪时,依《道路交通安全法》,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并处15日以下拘留,驾驶证记12分。若主动联系车主并积极赔偿、取得谅解,处罚可能从轻。
2. 若构成犯罪,如造成一人重伤以上且负主责或全责,构成交通肇事罪。即便联系车主,也要承担刑事责任,法定刑一般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但主动联系车主有悔罪表现,量刑时或从轻。
建议肇事方在事故发生后不要逃逸,应立即停车积极处理。对于受害者,要及时报警并保留相关证据。执法部门应严格依法处理此类案件,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
法律分析:
(1)肇事逃逸后联系车主依然属于肇事逃逸行为。未构成犯罪的,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会被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并处15日以下拘留,驾驶证记12分。若主动联系车主且积极赔偿取得谅解,处罚时可能从轻。
(2)构成犯罪的情况,比如造成一人重伤以上且负事故主要或全部责任,构成交通肇事罪。即便联系车主,也要承担刑事责任,法定刑通常是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主动联系车主可作为悔罪表现,量刑时可能从轻。
提醒:
发生事故不要逃逸,主动承担责任是正确做法。不同案情对应处罚不同,建议咨询以进一步分析。
(一)未构成犯罪情况:肇事逃逸后虽联系车主仍算逃逸。但可主动与车主协商,积极赔偿其损失,争取车主的谅解书。这在后续交警处理处罚时,可能会从轻考量,可能减少罚款金额或缩短拘留时长。
(二)构成犯罪情况:一旦构成交通肇事罪,主动联系车主并如实供述自己的行为,表达悔意,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工作,在量刑时可能会从轻处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专业解答交通管理部门查获交通肇事逃逸者后,一般应在十天内出具事故责任认定书,并及时通知涉案人员。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案件的复杂性和调查进度的原因,通知车主的时间可能会有所延迟。不过,管理部门会尽快联系车主,并且如果涉及刑事犯罪,侦查期限将会依法延长,但管理部门仍会尽快与车主进行沟通。
专业解答交通警察在事故发生后,会根据机动车注册信息等方式,尽快找到肇事逃逸车辆的车主。实际联系时间主要取决于事故的严重程度、调查的复杂程度以及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如果事故涉及重大伤亡或财产损失,警察会迅速采取行动。但是,如果信息模糊或需要进一步核实,可能会导致一些延误。
专业解答交通事故发生后,警察会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当事方。他们会去现场调查、调监控录像、找证人了解情况,还会在公安系统的数据库里查信息,就是为了早点联系上当事方。
专业解答交通肇事逃逸后,警方会采用多种手段与车主联系:检查事故现场车辆的痕迹,比如号码牌,以此来查询车主的联系方式。如果现场没有直接的车辆信息,警方会进行调查,调取监控录像资料来确认车牌号码和行驶路线,进而获取车主信息。与此同时,警方还会走访周边居民和目击者,收集相关线索。
专业解答遇到车辆撞击且肇事者逃逸,应立刻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相关证据和线索。公安机关将启动侦破预案,利用缉查布控系统追捕逃逸者。受害车主需配合警方调查,以便尽快将肇事者绳之以法。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
想获取更多交通事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