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
首页 > 法律咨询 > 内蒙古法律咨询 > 呼和浩特法律咨询 > 呼和浩特夫妻债务法律咨询 > 是不是夫妻共同债务

是不是夫妻共同债务

杨** 内蒙古-呼和浩特 夫妻债务咨询 2025.03.20 10:44:31 450人阅读

是不是夫妻共同债务

其他人都在看:
呼和浩特律师 债权债务律师 呼和浩特债权债务律师 更多律师>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判断夫妻共同债务有明确法律标准。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一方事后追认等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像夫妻一起签字贷款买房就符合这种情况。
(2)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同样属于共同债务,例如一方借款用于家庭日常买菜等开销。
(3)当一方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债务,原则上不算共同债务,但如果债权人能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基于共同意思表示,则仍可认定为共同债务。而一方私自借贷用于赌博等非法活动的,通常不认定为共同债务。

提醒:在涉及债务问题时,要保留好相关的证据,如借款用途证明、双方意思表示的证据等。不同债务情况复杂,建议咨询专业意见分析。

2025-03-20 18:18:26 回复
咨询我

(一)判断夫妻共同债务时,先看是否有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有的话就是共同债务。
(二)再看债务是否是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若是则属于共同债务。
(三)若一方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负债,债权人需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基于共同意思表示,才能认定为共同债务。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规定,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2025-03-20 16:23:36 回复
咨询我

1. 判断夫妻共同债务,有明确法律规定。双方共同签名或一方事后追认的债务,属于共同债务。
2. 婚姻存续期间,一方为家庭日常所需以个人名义负债,也属共同债务。
3. 一方以个人名义超出日常所需负债,一般不算共同债务。但债权人能证明用于共同生活、经营或基于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像夫妻共签贷款买房、一方借款用于日常买菜是共同债务,一方私自借钱赌博通常不是。

2025-03-20 14:55:08 回复
咨询我

结论:判断夫妻共同债务需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共同意思表示或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债务属共同债务,一方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一般不算,但有特殊情况除外。
法律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债务,以及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而一方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债务,通常不属于共同债务,除非债权人能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基于共同意思表示。像夫妻一起签字贷款买房,体现了共同意思表示,是共同债务;一方借款用于日常买菜等家庭开销,是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也属于共同债务;一方私自借贷用于赌博,并非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等,通常不是共同债务。如果大家在夫妻债务认定方面有疑问,可向我或者专业法律人士咨询。

2025-03-20 13:06:08 回复
咨询我

判断夫妻共同债务需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一方事后追认等基于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都属于夫妻共同债务。而一方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通常不算共同债务,但债权人能证明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基于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为避免夫妻债务纠纷,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夫妻双方在涉及大额债务时,应共同协商并签名确认,明确债务性质。
2. 保管好债务用途的相关证据,如消费记录、经营合同等,以便在发生争议时能证明债务是否用于共同生活或经营。
3. 债权人在出借资金时,应要求夫妻双方共同签字,降低风险。

2025-03-20 12:24:12 回复

您好,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的解答是,  1、怎么认定夫妻共同债权  最高《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二条第五项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或双方取得的债权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由此,夫妻共同债权是指夫妻一方或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第三方享有的债权。  例如,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A与B系夫妻关系,A以自己的名字对外借钱给C,双方没有约定财产制,则一般也属于婚姻期间的共同债权,A、B可以共同主张债权。  2、夫妻共同债权有什么法律特征  最高《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二条第五项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或双方取得的债权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由此,夫妻共同债权是指夫妻一方或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第三方享有的债权。  夫妻共同债权一般具有三项法律特征:一是债权形成于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结婚前或离婚后形成的债权均不属于夫妻共同债权;二是债权须合法。以损害国家、集体或社会公共利益而形成的债权,不构成合法的夫妻共同债权;三是债权以夫妻共同财产为基础,以《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的五种夫妻个人财产为基础的债权不构成夫妻共同债权,如一方向第三方出借的残疾人生活补助费,依法不属于夫妻共同债权;四是债权债务关系由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对外缔结。  结合审判实践看,夫妻共同债权大致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一是夫妻双方共同对外缔结;二是夫妻双方同意由一方对外缔结;三是夫妻一方对外缔结,另一方不知情,事后知晓并默认;四是夫妻一方对外缔结,另一方知情后明确表示反对的;五是夫妻一方对外缔结,另一方离婚时才知情的;六是夫妻一方对外缔结,另一方离婚后才知情的。  3、如何理解“夫妻取得的共同债权”是夫妻共同财产  债权,用法律术语讲,是指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作为或)的民法上权利。简单举例来说,夫妻取得的共同债权就是别人欠夫妻的钱。这部分钱,在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是夫妻共同财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2条第(5)项将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或双方取得的债权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同时《婚姻法》第31条规定: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女方和子女权益的原则判决。  对于夫妻共同财产,双方享有平等处理权,擅自处分可以撤销或要求赔偿,离婚时依法予以分割。

您好,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的解答是,  1、怎么认定夫妻共同债权  最高《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二条第五项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或双方取得的债权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由此,夫妻共同债权是指夫妻一方或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第三方享有的债权。  例如,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A与B系夫妻关系,A以自己的名字对外借钱给C,双方没有约定财产制,则一般也属于婚姻期间的共同债权,A、B可以共同主张债权。  2、夫妻共同债权有什么法律特征  最高《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二条第五项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或双方取得的债权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由此,夫妻共同债权是指夫妻一方或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第三方享有的债权。  夫妻共同债权一般具有三项法律特征:一是债权形成于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结婚前或离婚后形成的债权均不属于夫妻共同债权;二是债权须合法。以损害国家、集体或社会公共利益而形成的债权,不构成合法的夫妻共同债权;三是债权以夫妻共同财产为基础,以《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的五种夫妻个人财产为基础的债权不构成夫妻共同债权,如一方向第三方出借的残疾人生活补助费,依法不属于夫妻共同债权;四是债权债务关系由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对外缔结。  结合审判实践看,夫妻共同债权大致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一是夫妻双方共同对外缔结;二是夫妻双方同意由一方对外缔结;三是夫妻一方对外缔结,另一方不知情,事后知晓并默认;四是夫妻一方对外缔结,另一方知情后明确表示反对的;五是夫妻一方对外缔结,另一方离婚时才知情的;六是夫妻一方对外缔结,另一方离婚后才知情的。  3、如何理解“夫妻取得的共同债权”是夫妻共同财产  债权,用法律术语讲,是指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作为或)的民法上权利。简单举例来说,夫妻取得的共同债权就是别人欠夫妻的钱。这部分钱,在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是夫妻共同财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2条第(5)项将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或双方取得的债权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同时《婚姻法》第31条规定: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女方和子女权益的原则判决。  对于夫妻共同财产,双方享有平等处理权,擅自处分可以撤销或要求赔偿,离婚时依法予以分割。

没有解决问题?一分钟提问,更多律师提供解答! 立即咨询
优质咨询 热点推荐
诊断报告 全面解读 深度解析

法律问题专业剖析,免费提供
法律问题诊断分析报告~

免费体验
优选专业律师

律师三重认证,为您提供更专
业、更权威的真人律师~

立即查看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2

耐心等

律师在休息时间解答,请耐心等待

3

巧咨询

还有疑问?及时追问律师回复

立即咨询

想获取更多债权债务资讯

微信扫一扫
还有疑问?马上咨询在线专业律师,3分钟快速回复!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