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商业活动中,签订合同后要保留好合同文本,明确其中双方权利义务条款,以此确定合同有效成立,这能为后面判断是否怠于履行提供基础。
(二)对于负有履行义务一方,在合同履行阶段,要关注其是否具备履行能力,可通过调查对方财务状况、物资储备等方式核实。
(三)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方式等要求监督对方履行情况,一旦发现未依约履行,且不存在不可抗力等正当理由,就要引起重视。
(四)当发现对方未履行义务,及时进行催告,给出合理宽限期,并保留好催告的相关证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怠于履行合同就是一方有能力却不积极履行合同义务。
认定时,要先看合同是否有效,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这是基础。
还要看履行方有没有能力,像资金、物资等条件是否充足。
履行时间、方式不符且无正当理由也算。不可抗力等免责情况不算。
相对方催告并给宽限期后仍不履行,基本能认定,怠于履行方要担责。
结论:
存在有效合同,一方有履行能力却无正当理由未按约履行且经催告仍不履行,构成怠于履行合同,需承担违约责任。
法律解析:
合同有效是基础,只有在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有效合同框架下,才可能出现怠于履行情况。具备履行能力是关键因素,当一方有充足的资金、物资、技术等条件却不行动,才可能构成怠于履行。未按约定的期限、方式履行且无不可抗力等法定免责事由,是重要表现。相对方的催告也很重要,给予合理宽限期后仍不履行,基本可认定为怠于履行。依据民法典规定,怠于履行合同的一方要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如果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你怀疑对方存在怠于履行合同的情况,或是对自身是否构成此行为有疑问,建议及时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便更好维护自身权益。
怠于履行合同是合同一方有履行能力却消极不履行义务的行为。认定时需多方面考量。
1.存在有效合同约定是基础。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若合同无效或未成立,自然不存在怠于履行情况。有效合同的存在确定了双方应遵循的规则,是判断的前提条件。
2.履行义务方须具备履行能力。这意味着有充足的资金、物资、技术等条件去完成合同约定行为,否则无法认定为怠于履行。
3.未按合同要求履行且无正当理由。包括未按时交付货物、未依约提供服务等,若因不可抗力等法定免责事由则不构成怠于履行。
4.相对方催告并给予合理宽限期,宽限期满仍未履行,一般可认定为怠于履行。
对于此,合同双方应在签订合同时明确条款,在履行中注意留存相关证据。若怀疑对方怠于履行,及时催告并保留催告凭证,以便维护自身权益,确保合同目的得以实现。
法律分析:
(1)有效的合同约定是基础。合同清晰界定双方权利义务,确保交易有章可循。若合同效力存疑,后面履行便无从谈起。
(2)履行能力是关键要素。具备履行能力意味着有条件去兑现合同承诺,像充足的资源、技术能力等。
(3)未按合同要求履行且无正当理由。合同的履行有时间、方式等具体规定,违反且无法定免责事由,就可能构成怠于履行。
(4)相对方催告与宽限期。相对方给予合理宽限期,若期满仍不履行,这是认定的重要环节。
怠于履行合同,会让对方权益受损,破坏交易秩序。
提醒:
签订合同时明确约定履行细节,若遇对方可能怠于履行,及时依法催告并保留证据。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
想获取更多合同事务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