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分析:
(1)民事调解与行政责任界限分明。肇事逃逸调解书写明互不追究,仅针对民事赔偿,对行政违法问题无豁免权。交通法规明确,逃逸破坏交通管理秩序,要受行政处罚。
(2)处罚判定依情节严重程度。公安机关会考量事故后果、有无人员伤亡等确定是否拘留。轻微逃逸且积极补救,可能不拘留;造成重伤、重大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大概率会被拘留。
提醒:
肇事逃逸后即便达成调解协议,也别忽视行政责任风险。若遇类似情况,建议及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分析。
(一)肇事逃逸后,不要以为达成调解协议就万事大吉,需清楚行政责任并不会因调解而免除。要随时做好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的准备。
(二)若作为受害者,即便与逃逸者达成调解协议,也应了解公安机关有权对逃逸行为进行处罚,可关注案件后面行政处罚进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肇事逃逸案里,就算签了调解书写好互不追究,也有被拘留风险。
调解协议针对民事赔偿,处理民事纠纷。但肇事逃逸严重违法,扰乱管理秩序。
交警部门有权依规定对逃逸行为行政处罚,像罚款、拘留等。
拘留与否看逃逸情节,如事故后果、有无人员伤亡。
调解协议免不掉行政责任,逃逸符合拘留条件,公安机关照样能拘逃逸者。
结论:
肇事逃逸案件中,即便达成调解书写明互不追究,仍可能被拘留。
法律解析:
调解协议通常处理的是民事赔偿问题,旨在解决民事纠纷。然而肇事逃逸严重违反交通法规,扰乱了行政管理秩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权依据相关规定,对肇事逃逸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罚款、拘留都在其列。决定是否拘留要看逃逸行为的情节严重程度,像事故后果、有无人员伤亡等都是考量因素。也就是说,调解协议无法免除行政责任,只要逃逸行为满足法定拘留情形,公安机关就能依法对逃逸者实施拘留。如果大家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法律困惑,对肇事逃逸相关法律问题还有疑问,欢迎随时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便准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肇事逃逸案件中,达成调解书写明各方互不追究,确实仍可能被拘留。
调解协议着重于民事赔偿方面的约定,目的是解决民事纠纷。但肇事逃逸严重违反交通管理秩序,属于交通违法行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权依据法规对肇事逃逸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其中包含罚款、拘留等手段。
针对这种情况,给出以下建议:
1.对于肇事逃逸者,无论是否达成调解协议,都应主动向公安机关自首,如实交代事故经过。这有助于争取从轻处罚。主动自首可以表明逃逸者的认错态度,公安机关在考虑处罚时会将此作为一个重要因素。
2.受害者在与逃逸者达成调解协议前,要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明白调解协议不能免除逃逸者的行政责任。这样能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误解,确保自身权益得到最大程度保障。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
想获取更多交通事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