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我
(一)在签订合同前,务必仔细考察对方是否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比如是否成年、精神是否正常等。
(二)确保合同签订过程中,双方意思表示真实,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况。
(三)核查合同内容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以及公序良俗,避免合同因违法或违背道德伦理而无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2025-03-31 07:51:45 回复
咨询我
1.合同履行不代表必然有效,其效力得按法定标准判断。我见过不少人以为签了约做了事,合同就铁定有效,其实不然。
有效合同要满足几个条件,像行为人得有相应能力,想法真实,不违法不悖公序良俗。
2.就算合同履行了,要是有欺诈等导致无效的情况,它还是无效。我经历过案子,看似履行得好好的合同,因存在恶意串通问题,最终被判定无效。无效合同履行后要依法处理财产等。
可撤销合同履行后被撤销,同样自始无效。所以,判断合同效力得看具体情形。
2025-03-31 07:14:39 回复
咨询我
结论:
合同已履行不代表必然有效,合同效力需依具体情况审查判断。
法律解析:
有效合同有严格法定要件,需行为人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且不违反规定与公序良俗。即便合同已履行,若存在法定无效情形,如欺诈胁迫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他人权益等,合同依旧无效,履行后要依法进行财产返还等处理。可撤销合同在被撤销前履行了,一旦撤销也自始无效。这表明合同履行和合同有效不能划等号。生活中合同无处不在,若你对合同效力有疑问,不确定自己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建议及时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便更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25-03-31 06:46:23 回复
咨询我
合同履行不意味着必然有效,其效力应依据法定要件判定。
1.有效合同需同时具备多个条件,行为人要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必须真实,且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以及公序良俗。只有满足这些,合同才可能有效。
2.即便合同已履行,若存在特定无效情形,合同依然无效。如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对于无效合同履行后,需依法进行财产返还、折价补偿、赔偿损失等处理。
3.可撤销合同在被撤销前履行了,一旦撤销便自始无效。所以不能简单将合同履行等同于有效,要根据具体情况仔细审查合同效力,确保合同符合法律规定与公平正义原则。
2025-03-31 06:15:42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合同履行与合同效力并无必然联系。判断合同是否有效,要依据法定的具体要件来衡量。
行为人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是基础,若行为人不具备相应能力,合同的有效性便存疑。
意思表示真实要求合同双方是基于真实意愿达成协议,不存在欺诈、胁迫等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确保合同在合法合理的框架内。
(2)合同即便已履行,若存在法定无效情形,依然无效。像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等多种情况,都能使合同失去效力。并且对于无效合同,履行后要依法进行财产返还等处理。
(3)可撤销合同在履行后被撤销,同样自始无效。
提醒:
签订合同务必谨慎,关注合同效力问题。若对合同效力存疑,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分析。
2025-03-31 04:27: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