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情形之下,借贷之后,借款人使用诸多理由来搪塞和推迟归还贷款并不一定足以定义为诈骗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诈骗罪需要具备两个构成要件:一是行为人具备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主要动机;二是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从他人手中获取了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如果借款人在借款之初便没有打算偿还这笔债务,而是通过编造虚假信息、掩盖真实情况的手法获得了借款,且其所获金额达到了法定的“较大”标准,那么这种行为有可能被认定为诈骗罪。
然而,如果借款人仅仅因为自身经济状况恶化等客观原因而无法按时偿还贷款,那么这种情况通常会被视为民事纠纷,债权人可以通过提起民事诉讼等合法途径来追索欠款。
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时,我们需要全面考虑到借款的具体缘由、借款人在获得借款后的实际行为表现以及双方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因素。
因此,建议您尽可能地搜集与此事件有关的所有证据,例如借款合同、银行转账记录、微信/短信聊天记录等等,以便于您能够采取适当的法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