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下,并不必然表明构成了诈骗犯罪,还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
借款方在获得借款之后,便采取行动将出借方屏蔽,这很可能仅属于民事借贷关系中出现的违约问题。
然而,假如借款方从一开始借款就怀揣着非法占有的动机,他们通过捏造虚假信息、掩饰真实情况的手法成功取得借款,继而又拉黑出借方,逃避偿还贷款的责任,那么这样的行为就有可能被判定为诈骗犯罪。
判断是否构成诈骗犯罪,其核心要素在于借款方在借款时的主观意图以及实际行为表现。
倘若出借方遭遇此类状况,首先应当尽可能地搜集并保存与借款有关的证据材料,例如借款合同、转账凭证、聊天记录等等,然后再考虑借助法律途径以求索回欠款。
如果出借方怀疑对方涉及到诈骗活动,可以选择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但是报案时必须提供充足的证据和线索,以便警方开展进一步的调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