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子女抚养精选解答 > 离婚时两个孩子的抚养权应当怎样判决?

离婚时两个孩子的抚养权应当怎样判决?

时间:2024.09.11 标签: 婚姻家庭 子女抚养 阅读:949人
律师解析:
离婚时对于两个孩子的抚养权无法协商一致的,法院会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判决:
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监护人权利和义务是:1、权利包括教育权、抚养权、保护权、合理利用和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的权利等;2、义务包括法定监护人应当对被监护人承担抚养、教育、保护,对被监护人承担保管......

需要支付。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

是可以的,判刑并不影响对抚养的争取。最高人民法院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对子女抚养问题,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离婚后不给抚养费会坐牢吗

    万鹿勇律师

    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不给子女抚养费不至于坐牢,但是可以向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

    播放量:311 2022-06-09
  • 夫妻离婚孩子抚养权的判定标准

    易轶律师

    如果孩子2周岁以下的话,抚养权会归由女方抚养;如果孩子年满8周岁,则会参考孩子的意见。孩子2到6周岁,此时抚养权参考的因素最多,建议您收集平时您照顾孩子更多,您的经济条件优于对方,工作稳定性更强等证据证明您的抚养条件优于对方。

    播放量:777 2022-06-09
  • 指定监护人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刘双律师

    指定监护适用的条件是监护人对承担监护责任有争议。争议有下列几种情况,有的是后一顺序的人不同意由前一顺序的人担任,或同一顺序的人相互争着要当监护人的。

    播放量:307 2022-06-09
彭艳军律师

北京市常鸿律师事务所

共产党员,曾在中院工作,擅长疑难复杂案件。《北京日报》《华夏时报》等点评专家,北京电视台《第三调解室》《向前一步》《律师帮帮忙》等栏目调解嘉宾。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阅人无数,洞悉人性,多谋善断,虑无不周,识时通变,出奇制胜。

咨询该律师
  • 离婚协议没有抚养费可以起诉要吗

    1274人阅读

    离婚协议若未约定好抚养费,抚养孩子一方通常可起诉要求对方支付。因法律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教育和保护义务。起诉时需提供证据证明孩子需求及对方支付能力等,法院会依法判决抚养费数额及支付方式。但若离婚时财产及子女抚养问题已妥善处理且无欺诈胁迫等情况,起诉时会综合考虑后判定。

  • 离婚后如何放弃抚养权

    1535人阅读

    离婚后放弃抚养权可通过协议实现,夫妻双方协商一致后在离婚协议中约定一方放弃、另一方承担抚养责任,同时要对探望权等事项妥善安排。若协商不成,法院会根据子女权益和双方情况判决,考量经济、环境、教育等因素。一方坚决放弃且另一方有能力抚养,法院可能批准,放弃抚养权一方仍要担经济责任等。

  • 离婚后怎样支付抚养费给孩子

    1960人阅读

    离婚后支付抚养费有多种方式,按月支付较常见,一方在固定时间将约定金额转至孩子账户或交给对方,保障孩子生活费用稳定;按季度支付能让双方有阶段性财务规划;按年支付则需双方协商且一方有支付能力。抚养费金额根据父母收入与当地生活水平确定,不超未直接抚养方月总收入20%-30%,未按约支付可通过多种方式要求履行义务。

  • 遗弃家庭成员怎么赔偿的

    1967人阅读

    遗弃家庭成员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等,赔偿数额依具体情况由法院综合考量后酌情确定,遗弃行为违法会受制裁。遗弃指负有扶养义务方拒绝扶养特定家庭成员,精神损害赔偿补偿受害方精神痛苦。法院确定赔偿会考虑行为恶劣程度等因素。受害方应及时寻求法律救济,遇此情况可咨询法律人士争取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