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离婚精选解答 > 起诉离婚第二次会判离婚吗

起诉离婚第二次会判离婚吗

时间:2024.07.31 标签: 婚姻家庭 离婚 阅读:895人
律师解析:
关于这方面,我国法律对婚姻诉讼程序有所限制,规定若首次诉讼未能成功结束离婚,而原告诉求继续离婚时,须在六个月后才能进行下一轮的诉讼请求
因此,根据不同的案情和情况判断,可能需要经过多次诉讼方能达到离婚的目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
【诉讼离婚】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
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离婚诉讼中因男方出轨法院的判法:一般出轨行为对离婚判决是没有影响的,但涉及重婚或与他人同居的有一定影响。即对于婚姻关系,应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确认重婚或与他人同居属实的,......

由双方协商。离婚律师收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案件受理费,即律师接受案件委托后所收取的费用;二是代理费,即律师为当事人提供代理服务所收取的费用;三是差旅费,即律师在办理案......

1.准备起诉状和证据:原告根据与被告的婚姻状况和离婚事由,撰写起诉状,并收集相关证据,如身份证、结婚证、子女出生证明、财产证明等。2.选择起诉法院。3.提交起诉状:原告携......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遭遇家庭冷暴力能离婚吗

    胡静律师

    婚姻冷暴力可以离婚。如果受害方想离婚,但对方又不同意的情况下,受害要求离婚,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如果经过调解任然无法继续维持婚姻,则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播放量:1156 2023-06-06
  • 离婚案件收到法院传票还可以调解吗

    胡静律师

    离婚收到法院传票法院也可以进行调解。调解的时间和方式,法律没有规定,由案件承办人自己根据案件审理情况来决定,庭前可以,庭后可以,在开庭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播放量:1403 2023-06-06
  • 起诉离婚的流程是什么

    胡静律师

    诉讼离婚的手续:1、到人民法院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2、经立案大厅审查符合立案条件,准予立案后。3、法院将案件移送民事庭,由民事庭进行审理。4、民事庭受案后,向另一方发出传票,要求其在某个时间到庭应诉。5、双方到庭后,由法院进行调解。6、法院通过开庭审理,作出准予离婚或不准予离婚的判决。

    播放量:1416 2023-06-06
杨云雁律师

北京盈科(沈阳)律师事务所

杨云雁律师,北京盈科(沈阳)律师事务所,擅长劳动纠纷,工伤赔偿,婚姻家庭等

咨询该律师
  • 调解离婚后多久可以起诉

    1241人阅读

    调解离婚后,若有新状况、新缘由,可在六个月后起诉;若无新情况新理由,以相同事由起诉法院不受理。离婚调解是离婚诉讼必经程序,调解书生效婚姻关系解除。一方反悔可在送达前撤回,此时可重新起诉。“新情况、新理由”如对方隐藏财产等。起诉要谨慎,依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符合条件。

  • 离婚可以不见面离婚吗

    1311人阅读

    在中国离婚事宜中,一般需双方到场。特殊情况如一方下落不明,另一方可诉讼离婚,法院按规定审理,有公告送达等程序。若双方就离婚事宜达成一致,可协议离婚,虽无需同时到场,但要提交材料并亲自签字。通常离婚需双方参与,特殊情况按特定程序处理,具体操作要依法律和实际情况综合判断。

  • 一般起诉离婚需要多久

    1902人阅读

    提起离婚诉讼耗时因人而异。实体权益明晰、争议小的案件,判决可能约3个月结案;若案件细节繁琐,涉及财产分配、子女监护权重大争议,审判可能延长至半年甚至更久,法院会综合证据、诉讼主张等做出裁决。若首次离婚诉讼未获批准,判决生效后6个月内须重新启动诉讼程序。

  • 精神病人离婚诉讼该如何处理好

    1132人阅读

    精神病人的离婚诉讼需谨慎对待。若一方为无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法定代理人(一般为近亲属)要代其参与诉讼。诉讼期间要对病情鉴定以明确行为能力状况。无民事行为能力时,法定代理人代理,法院按情形判决;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且能表达意愿,本人可参与,法定代理人协助。要充分考量权益、依据法律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