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医疗保险纠纷精选解答 > 医保重大疾病险包括哪些病

医保重大疾病险包括哪些病

时间:2024.04.05 标签: 医疗纠纷 医疗保险纠纷 阅读:1283人
律师解析:
大病医保范围涵盖了多项重大疾病。其中较为常见的包括:
儿童白血病、终未期肾病、乳腺癌、宫颈癌、严重精神疾病、耐多药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症、血友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唇腭裂、肺癌、食管癌、胃癌、I型糖尿病,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结肠癌和直肠癌等棘手疾病。
然而,由于各个省市自治区在医疗保险政策上存在差异,具体的报销规定需参照各地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十九条参保人员医疗费用中应当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直接结算。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方便参保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医疗保险的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的概念主要应用于养老保险。至于医疗保险,其实没有明确规定的缴费年限,而是一种持续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只要你持续按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就可以享......

医疗保险一般不能够一次性缴纳多年的保险费。但是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对于已经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的参保人员,如果他们的医疗保险累计缴纳时间不足国家规定的年限,可......

医疗保险则是社会保险系统中的一部分,社会保险(通常简称为社保)是一个包含五种不同类型保险的综合性保障系统,这五种保险分别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医保卡停保后如何恢复使用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医疗保险停缴后将无法使用医保卡报销治疗费用。为避免不便,可及时续缴。续缴后,若由单位代缴,次月即可享受报销;若个人自主承担,停缴超过三个月需等待六个月观察期,第七个月起才能正式享受报销政策。

    浏览量:1144 2024-06-11
  • 同省的医保卡能否在跨市使用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医疗保险卡虽有地域限制,但经异地就医确认可跨市使用。异地就医需遵守参保地政策,在指定医院。统筹地区执行规范化病例报送流程。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信息由两地经办机构通过省级平台共享。

    浏览量:1432 2024-06-11
  • 新交的社保和医保多长时间生效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自缴社保起,职工可使用个人联保部分在医保药房就医。在职员工一年后可报销医疗费。雇主和员工依法需按比例缴纳基本医保。个体工商户及灵活就业者可自愿加入,全额承担保险费。

    浏览量:1361 2024-06-11
  • 医疗责任保险强制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李军律师

    医疗责任保险,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措施对于因医疗责任发生经济赔偿或法律费用,而且国家现在也在逐渐大力推广保险。其法律依据散布在多部法律中,主要包括《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保险法》等法律中。

    播放量:507 2021-03-26
  • 医疗保险网上怎么缴费

    1401人阅读

    登录国家医保服务平台官网,选择“网上自助缴费”,填写身份信息并注册。点击“缴费明细”并支付,可选微信或支付宝。医保费用原则上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分担,无雇主者自行承担。新农合和居民医保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部分地区已合并两者为城乡居民医保。

  • 农村医保和职工医保可以一起买吗

    1613人阅读

    农村医保与职工医保不能同时购买。职工医保针对企业职员工,农村医保针对本地村民。职工医保由单位和个人共缴,农村医保由个人、集体和政府共筹。两者均需连续缴费6个月后方可享受报销。报销比例上,农村医保在乡镇医院较高,但在市级或省级医院较低;职工医保在定点医院较高,非指定医院则较低。

  • 补充医疗和商业保险的区别有哪些

    1405人阅读

    遭遇网络欺诈,嫌疑人应速保留证据并向公安部门报告。据我国《刑法》,利用欺诈手段侵占公私财产,诈骗金额达到一定标准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留或管制,并需缴纳罚款。诈骗金额超标或情节严重者,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及罚款。

  • 离职后医保还能用吗

    1606人阅读

    离职后医疗保障卡的使用情况因政策和个体差异而异。一般情况下,卡仍可使用。但如医保关系冻结或转移,可能无法使用。若持续缴纳医保费,离职后仍可在特定情况下报销。离职后原单位停缴社保,影响报销权益。个人账户余额可用于支付轻微疾病、小额或门诊费用,具体使用方式和待遇需根据当地政策和个人医疗保障状态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