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析:
关于遭遇
信用卡到期未偿付与银行进行洽谈解决的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主动拨打银行所设置的信用卡服务热线,申请
协商还款事宜。
然而,大部分情况下客服人员都会故意岔开话题或直接告知您并不存在此类业务,这便涉及到了专业的协商技巧。
其次,确保手机通信网络畅通无阻,
保证银行能够随时取得您的联系方式非常重要。尽量避免因
个人信息无法获取而导致银行无法与其沟通从而使洽谈陷入困境。如果在
信用卡逾期状况下,银行始终未能联系上您本人,难免会滋生出逃避
债务还款的误解。
再次,需要切实表达
贷款逾期并非自身主观恶意行为,尽量表现出积极还款的诚意。若希望与银行洽谈,达成延长还款期限、分期支付或是停止计息待账户清理的方式,那么在
逾期初期,必须采取积极行动,即便暂时无法一次性结清逾期
欠款,仍应尽力做出努力,以表现出您对于还款的诚意和勇气。
第四,在与银行随时沟通的过程中,应详细阐明账户逾期的具体原因,例如创业失败,紧急事件挪用款项等等。
同时还需准备充分的相关资料以备查验,并且清晰地表达自身积极还款的决心。如此,银行有可能会基于您的实际状况适度调整态度。如果银行最终同意接受更改后的还款计划,您则可进一步与银行议定新的还款方案,此后只需按此方案进行还款操作即可。
最后,请严格遵照银行的规定,提交所需的各项资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还款方案以及有关资金现状的材料等。务必全力以赴,为还清债务付出所有努力。同时,提供非
主观故意逾期的说明,向银行提出债务洽谈的请求,这也是获取
信用卡逾期协商成功的关键。尤其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向银行证明自己无能力一次性结清所有欠款。为此,银行通常会要求您出示各类证明材料以印证此说法的真实性,例如失业、家庭财物损失等等。因此,在与银行交流的过程中,您不必因为欠债而感到卑微在下,需要保持自信且尽可能详尽地阐述遇到的困难及问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二条
借款人应当按期归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借款人到期不归还担保贷款的,商业银行依法享有要求保证人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或者就该担保物优先受偿的权利。商业银行因行使抵押权、质权而取得的不动产或者股权,应当自取得之日起二年内予以处分。
借款人到期不归还信用贷款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
【信用卡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恶意透支的。
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盗窃罪】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
第二款规定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一)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
(二)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无法归还的;
(三)透支后逃匿、改变联系方式,逃避银行催收的;
(四)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还款的;
(五)使用透支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六)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归还的行为。
恶意透支,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
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指在第一款规定的条件下持卡人拒不归还的数额或者尚未归还的数额。不包括复利、滞纳金、手续费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
恶意透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在公安机关立案后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的,可以从轻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以免除处罚。恶意透支数额较大,在公安机关立案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情节显著轻微的,可以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