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学校侵权精选解答 > 学校让家长写安全保证书合法吗

学校让家长写安全保证书合法吗

时间:2024.04.25 标签: 损害赔偿 学校侵权 阅读:917人
律师解析:
关于让家长签署安全承诺书一事,法律在此类事项上并无明确的禁止条款。
此举往往旨在增强学校与家庭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合力确保学子们在校期间以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人身财产安全。
然而,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安全承诺书的具体内容必须行之有据且公正合理,同时亦不应侵犯各位家长应有的合法权益。
倘若安全承诺书内的条款责成家长承担过度的责任或无法接受的义务,便有可能引发诸多家长的疑惑甚至不满。
对此情况,我方建议学校与家长就相关事宜展开深入的沟通交流与协调协商,以确保互利共赢,维护好广大师生及家长的切身利益。
同时,务必紧记在心头的是,学校决不可利用家长签署安全承诺书为由,逃避自身所应担负起的安全管理职责。
学校仍需坚守其法定职责,致力于保障每位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四十四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学生喝酒打架的处理方式会根据具体的情况而有所不同。如果打架行为严重,会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以及《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进行处罚,警方可能会介入调查。涉事学生可能......

如果小孩在学校受伤,责任的划分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1、学校在管理和监督上存在过错,学校需要承担责任。 2、其他学生的过错行为造成造成伤害的学生和他的家长可能需要承担责任......

冷静处理: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情绪化地回应打人行为,以免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了解情况:向孩子询问打人的原因,了解整个事件的经过,以便找到问题的根源。教育引导:向孩子解......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孩子在校受伤了怎么办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在校学生若受伤害,学校若无法证明已充分履行教育和管理职责,需承担赔偿责任。若伤害由校外第三方造成,责任应由第三方承担,但如学校也不能证明其已尽职,则需承担补偿责任。

    浏览量:1016 2024-05-04
  • 结业证能正常就业吗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确实,对于完成教学计划中所有课程学习的学员,可以颁发结业证书。但请注意,结业证书并不等同于学历认证。若学生在修读过程中,有部分课程或实践环节未能达标,未能满足专业的毕业条件,院校会颁发结业证书作为对其努力的认可。因此,结业证书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但未满足毕业要求的情况下获得的一种证书,与学历认证有所区别。

    浏览量:1074 2024-05-03
  • 分类招生考试是否可以退档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考生一旦被分类招生录取,虽有权与所申请院校商讨退档,但须在规定时间内申请。院校处理退档通常在所有批次录取后。退档成功后,考生无法参与后续志愿填报,欲报考其他院校,需选择复读或自学考试等方式。

    浏览量:1346 2024-05-03
法律咨询顾问律师

律图

  • 小孩在学校上体育课受伤该找谁负责

    1638人阅读

    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学校在伤害事件中的责任不同。对于不满8岁的未成年学生,学校需承担侵权责任,除非能证明已尽责;对于8-18岁的学生,学校未尽责则需承担责任;对于参与风险活动的当事人,除非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否则不需承担侵权责任。

  • 小学生在学校受到伤害由谁来负责?

    1333人阅读

    在侵权责任方面,被侵权者可向侵权者索赔。对于青少年校园冲突,其法定代理人需担责,学校责任则视其是否履行监护管理而定。学生受伤时,若学校未尽职责,须担责;反之,若已尽责,亦须担责。未成年学生受伤时,若学校未履职,则须担责,学生需举证学校失职。

  • 孩子在学校遇到各种问题怎么处理

    1978人阅读

    处理儿童在学校中的问题,家长应稳定情绪,深入了解情况,与老师、对方家庭合作解决。鼓励孩子接触新领域,培养兴趣与自信。提供学习指导,关注社交交往能力。关心孩子心理健康,给予支持。遇心理创伤,寻求心理咨询。家长保持乐观态度,鼓励孩子自主克服困难。

  • 孩子在学校打架了,想让老师了解情况怎么说好

    1616人阅读

    孩子在校与他人冲突,需教师协助。应冷静理智陈述事件,明确告知孩子伤情及需求。表达对教师的关切与理解,同时提出加强校园巡视、改善安全设施等建议,降低此类事件再发生。保持沟通,寻求教师关注和支持,共同维护孩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