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行政诉讼精选解答 > 行政法有哪些

行政法有哪些

时间:2024.05.07 标签: 行政类 行政诉讼 阅读:903人
律师解析:
行政法所包含的各项法律法规有:
首先,我们必须关注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在内的相关法律条文;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也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样不容忽视的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除此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也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则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核心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亦在此列。
行政法,顾名思义,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其行政职权并接受行政法制监督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类关系,以及在行政主体内部所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在我国,公诉案件是否可以和解取决于案件的性质和具体情况。 1.刑事案件:在某些情况下,刑事案件可以进行和解。这通常涉及到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的民事赔偿问题。 2.民事案件:......

行政判决的种类包括: 1、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2、依法撤销或者部分撤销行政行为,判决被告重新作出相关的行政行为。 3、判决被告方在规定的时间内履行应尽义务。 4、判决行......

律师的收费标准由多个因素决定,包括案件的性质、复杂度、涉及的金额、律师的经验和声誉等。不涉及财产关系的行政诉讼案件通常按件收费,具体金额可以在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后确定......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个人行政违法行为有哪些类型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行政违法行为包括实质性、形式性、内部、外部、作为和不作为六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若认为行政机关行为侵犯其权益,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当涉及同一或类似行政行为的案件,且当事人同意,法院可合并审理,视为共同诉讼。

    浏览量:919 2024-05-20
  • 行政处罚告知笔录不签字怎么办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行政处罚前,行政部门需告知当事人处罚事宜、原因、依据及权益,并制作笔录。笔录需当事人签名方具法律效力。当事人有权陈述辩解,行政部门应核实其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并予以采纳,不得以辩解为增加处罚的借口。

    浏览量:1463 2024-05-20
  • 如何设定行政许可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制定法律的最高权力。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全国人大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必要的行政许可,以确保国家管理和社会秩序的规范运行。这一权力体现了国家对法治建设的重视,以及对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的维护。

    浏览量:923 2024-05-20
法律咨询顾问律师

律图

  • 行政诉讼可以附带审查的吗

    1121人阅读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制止未经许可生产、经营烟花爆竹及向无证单位销售危险品的行为,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处理,包括暂停非法活动、罚款(2-10万元)和没收物品及盈利。这些措施旨在保护人民群众免受潜在危害,维护社会安定。

  • 非法储存爆炸案行政标准是怎样的

    1330人阅读

    关于非法储存爆炸物品案件的行政处罚标准,涉及烟花爆竹等危险品的非法存放。在中国,非法存放大量烟花爆竹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情节严重者可能构成非法储存爆炸物罪。此类犯罪涉及生产、存储、运输和使用危险物品的职业群体,也可能涉及普通公民。若违反管理规定导致重大事故,如造成伤亡、经济损失等,将追究刑事责任。

  • 行政诉讼法关于撤诉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1995人阅读

    行政诉讼撤诉具有独特性,需注意:撤诉分为主动申请、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许可中途退庭、未按规定缴纳诉讼费用三种情形。撤诉需法院批准,撤诉后以相同理由起诉将不予受理。特殊情况下,未缴费视为自动撤诉,但在法定期限内解决费用后可再起诉。因此,行政诉讼中应审慎决策,避免轻率撤诉影响权益。

  • 行政诉讼时效过了的救济办法是什么

    1733人阅读

    行政诉讼时效超期后的救济途径是:若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导致超期,应从障碍消除之日起重新计算时效。若行政机关未告知起诉期限,则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计算。因此,当事人应及时了解法律规定,确保在法定期限内提起诉讼,避免因超期而失去救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