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取保候审精选解答 > 取保候审开庭被判实刑吗

取保候审开庭被判实刑吗

时间:2024.07.10 标签: 刑事辩护 取保候审 阅读:1003人
律师解析:
从法律层面而言,被批准采取取保候审的程序并不等同于在最后审判中必然不会被判定为实行刑法。事实上,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取保候审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司法举措,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得涉案人员在尚未经历审判阶段之际,能够在非拘禁的环境下接受调查,然而这并不能够对法院根据案情事实以及法律条款进行裁决的过程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倘若法院所认定的证据确凿无误,且认为应当对涉案人员施以刑罚,那么即便在此之前已经获得了取保候审的资格,也有可能会面临被判定为实行刑法的命运。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涉嫌严重犯罪如抢劫致死的嫌疑人通常不被允许保释。这类罪行可能面临无期徒刑或死刑,因此司法实践中,抢劫杀人案件的嫌疑人很少能......

取保候审保证金的计算期限通常从缴纳之日开始,直至案件终结或取保候审状态解除。实际期限因案而异,受紧急性和调查速度影响,可能持续数月至一年以上。如被取保人守规,案件结束后可......

取保候审期间,嫌疑人或被告人在遵守法律规定,不离开居住地且未获准出境的情况下,方可维持日常生活和工作。若欲出国打工,必须事先获得司法机关的特别许可,并在严格遵守取保候审条......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申请取保候审的流程

    彭彦林律师

    1、取保候审的申请。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2、取保候审的决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接到取保候审的申请书后,应当在7天之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3、取保候审的执行。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

    播放量:943 2022-06-09
  • 取保候审多久必须结案

    覃程律师

    为了防止长期取保,既不结案,也不侦查、起诉、审理,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播放量:361 2022-06-09
  • 批捕后能取保候审吗

    覃程律师

    能。只要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批捕后也能取保候审的。根据《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

    播放量:957 2022-06-09
张怀香律师律师

贵州精匠律师事务所

专业从事刑事、侵权、合同、婚姻家事案件。

咨询该律师
  • 骗保取保候审后还会判刑吗

    1979人阅读

    实施诈保行为后即便成功取保候审,也依旧有可能得接受刑罚。要知道,取保候审只是刑事诉讼过程里的一个临时办法,这可不算案件就结束了或者能逃过制裁。司法机关肯定会一直进行调查和审查工作,如果犯罪的事实明明白白,证据也确凿无疑,那肯定会按照法律规定去追究刑事责任并且做出判决。

  • 批准后能取保候审吗

    1757人阅读

    批准后可办理取保候审,需满足特定条件。像有可能被判管制、拘役或者单独适用附加刑的;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会引发社会危险的;患有严重疾病、生活无法自理,处于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状态的妇女,取保也不会有危险的;羁押期限已到,案件还没处理完,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等情况。

  • 批准取保候审的是什么部门

    1006人阅读

    取保候审审批涉及公安、检察院和法院。在侦查阶段,由公安机关来审核取保候审的申请。到了审查起诉阶段,就是检察院负责批准这件事啦。而当进入审判阶段后,最终的批准决定就由法院来作出。这样的流程呢,就是为了能保证取保候审既公正又高效,让符合条件的人能够顺利获得取保候审的机会,同时也能保障法律程序的公正进行。

  • 批捕之后怎么办理取保候审

    1709人阅读

    批捕之后办取保候审有点难,但不是没可能。要知道,批捕后申请取保候审,得有新情况或证据显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适合继续关押或者关押的必要没了。申请时,犯罪嫌疑人等及其法定代理人等要向办案机关提交书面申请,还得提供保证人或者交保证金。办案机关会审查申请,综合考虑案件性质、情节、社会危险性等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