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工伤赔偿标准精选解答 > 工伤赔偿内容及标准

工伤赔偿内容及标准

时间:2024.03.02 标签: 工伤赔偿 工伤赔偿标准 阅读:1332人
律师解析:
赔偿标准和内容有:
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外地就医交通费、食宿费、康复治疗费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赔偿标准是根据工伤职员伤残等级确定,不同等级,赔偿标准不同。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一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公司倒闭的,由公司的破产财产优先清偿工伤员工的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工伤员工的赔偿包括两部分: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其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是由工伤......

企业破产的,在破产清算时优先拨付依法应由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破产是指企业法人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依照《破产法》,《民事诉讼法》和其他相关......

具体处理的方法是:企业破产,在企业受工伤的员工可以先申报解决工伤待遇问题。同时,在进行破产清算时,企业依法向受工伤的员工支付相应的工伤保险的待遇费用。......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人身损害八级伤残的赔偿标准是多少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一次性伤残补助按在职11月工资额发放,社保机构负责;合同终止或劳动者主动离职时,资方提供15个月*2551元(约38265元)的伤残就业补贴;工伤医疗补助由工伤保险基金承担,4个月*2551元(约10204元)。地区差异需注意。

    浏览量:1060 2024-06-10
  • 工伤后做完伤残鉴定未获赔偿能否辞职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即使在未领赔款且工伤鉴定后离职,不影响工伤待遇。工伤权益基于工作期间,离职不应减损。如遇单位违规不支付,可依法申请劳动仲裁。离职受伤者有权获得一次性伤残就业及医疗补助金。

    浏览量:862 2024-06-10
  • 因工死亡职工享有怎样的待遇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在职员工因公去世,直系亲属可享法定工伤保险福利:丧葬补贴按上年度职工月均工资六倍计;抚养亲属经济支持,配偶40%,其他亲属30%,孤寡老人和未成年人加10%。总援助不超过逝者生前工资预估。供养亲属范围由社保部门规定;一次性死亡补偿金为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二十倍。

    浏览量:901 2024-06-10
  • 工伤死亡怎么赔偿

    钟玉琳律师

    工伤死亡赔偿标准是:1,劳动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劳动者的近亲属能领取丧葬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有需供养的亲属还能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2,丧葬补助金的赔偿标准为上一年度劳动者月平均工资的六个月工资,3,一次性的工亡补助金的赔偿标准是以上一年全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准,金额为人均收入的二十倍。

    播放量:1341 2022-06-07
柳文龙律师

北京恒都(杭州)律师事务所

北京恒都(杭州)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法律硕士研究生毕业。曾担任大型央企(世界500强)法务管理师,拥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民商事法律事务实践经验。业务方向主要有:交通事故、婚姻家庭、侵权损害赔偿、合同事务、公司事务、常年法律顾问、刑事案件等。

立即咨询
  • 农民工工人在工地摔倒了怎么赔偿

    1419人阅读

    农民工在施工现场受伤后,雇主需在30日内向当地社保部门申请工伤认定。若认定为工伤且雇主未缴纳工伤保险费,则须全额承担工伤保险待遇。若雇主不履行责任,则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

  • 南宁工伤十级伤残能赔几万

    1580人阅读

    十级工伤赔付通常在4.5-6万之间。若公司已为您缴纳工伤保险,相关费用中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部分,社保局将与公司协商后转交给您。若公司未缴纳,则需承担全部费用。

  • 签订工伤赔偿协议后悔了怎么办

    1543人阅读

    按照中国法律规定,仅当收受定金的当事人违约时,才需退还已收取的定金。定金是双方约定的,为确保合同履行顺利而由一方提前支付给另一方的押金性质的担保措施,非普通支付方式。其目的在于增强合同效力和约束力,提高履约意识和责任感。定金罚则作为其核心内容,能有效促使双方遵守合同条款,确保合同目的顺利实现。

  • 劳务合同上下班车祸死亡公司需要赔偿吗

    1045人阅读

    劳务合同期间员工因上下班车祸死亡,公司通常不承担赔偿责任。因交通事故致死并非员工在履行职务或雇主指定地点遭受的伤害。目前,相关法律未明确将此情况纳入劳动关系范畴的工作时间、场所及职业实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