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纠纷 > 劳动关系 > 孕期被公司欺骗主动离职怎么维权?

孕期被公司欺骗主动离职怎么维权?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3.03 · 4717人看过
导读:孕期被公司欺骗主动离职想要维权首先要就收集好单位强迫或者欺骗自己的证据才能起诉维权,否则没有证据的基础上是很难被支持和维权的,因为单位不能随便开除怀了孩子的职工否则是要担责的,这也是单位会想办法欺骗女员工自己去离职的原因。
孕期被公司欺骗主动离职怎么维权?

一、孕期被公司欺骗主动离职怎么维权?

孕期被公司欺骗主动离职想要维权首先要就收集好单位强迫或者欺骗自己的证据才能起诉维权,否则没有证据的基础上是很难被支持和维权的。虽然单位不能随意解除合同,但是员工可以随时向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如果你在三期之内自己提出辞职,那么单位是不需要支付你任何经济补偿金以及产假工资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生育保险,也会随之中断的。那么这期间,你的生育保险报销,生育津贴,就都没有了、所以如果你在单位的压力之下,自己提辞职,那么会直接伤害到自己的权益。导致后续即使提交劳动仲裁维护权益,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利。慎重起见,一定不要主动提出离职。并且提醒单位,要求解除或者终止你的劳动合同是违法的。提交劳动仲裁,它将面临相关的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29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据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三)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第61条 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活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7条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但是,女职工要求终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的除外。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4条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

除了法律对女职工怀孕期间的保护,还有一些相关的福利政策,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首先是关于产假的规定。根据2016年新的新计生条例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享受30日的奖励假。加上基本的98天生育假,符合相关规定生育的女性至少可休128天产假。另外还有产前检查假14天,丈夫也可以享受产后护理假7-15天不等(根据当地政策执行),当然在此休假期间,工资都是照发的。(产假期间的工资单位可以申请生育津贴发放给职工,如果生育津贴少于职工月工资,则由单位补齐差额)。

综上所述,正在孕期的女员工无论是否可以继续工作都是应该受到法律和单位的保障的,至少单位不能随便就开除她们而让她们失去了得到工资的渠道,但是单位为了规避这种责任而骗女员工自己辞职也是违法的,只要员工有证据就可以起诉维护权利。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劳动关系相关

  • 如果企业无法定过失行为,员工个人员工提出辞职,企业无需支付员工补偿金。如果企业有过失行为,离职有补偿,企业有违反双方劳动合同的过失行为,对员工造成伤害;员工因为在企业工作过程中造成个人伤害不得不辞职,企业需要支付补偿金及相关费用,企业是需要赔偿的。
    2024-03-04 1072次阅读
  • 2022.03.28 1734次阅读
  • 孕妇在孕期主动离职,一般情况下,若企业无过错,不需支付赔偿。但如企业存在违约行为导致员工受损,或双方协商后员工自愿离职,或员工因工伤等意外被迫离职,企业应支付相应赔偿。具体情况需依法评估。
    2024-04-08 1308次阅读
  • 2022.03.28 1441次阅读
  • 怀孕女性员工离职,公司应支付经济补偿金。具体规定如下:工作满一年,按一个月工资支付;满半年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不满半年,支付半个月工资。月工资若超过当地上年度互联网居民月平均工资三倍,则按三倍支付,但最多不超过十二年。月工资指解约前十二个月平均收入。
    2024-03-16 1078次阅读
  • 2022.03.28 1655次阅读
  • 女性员工岗位变动赔偿待遇解答如下:因个人原因导致的职位变动,公司将按服务年限为基础,每满1年给予1个月固定工资的经济补偿。满6个月不满1年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则补偿0.5个月工资。月工资超过所在地职工平均工资3倍时,按该地区家庭人均月平均工资3倍为上限支付,最长不超过12年。月工资指解除或终止合同前12个月平均税前薪酬。
    2024-03-24 1075次阅读
  • 2022.03.28 1096次阅读
  • 孕妇主动离职公司不需要补偿。员工主动离职且公司没有过错的是不需要给予补偿的,但是需要支付与实际工作时间相对应的工资。如果是公司变相地要求孕妇离职,是可以申请经济补偿金。
    2024-02-28 929次阅读
  • 2022.03.28 1642次阅读
加载更多
遇到劳动关系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