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刑事犯罪辩护 > 传销案件中被害人的界定

传销案件中被害人的界定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8.14 · 8163人看过
导读:被害人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对于参与者是否可以认定为被害人则需要多方面考虑。是否明知参与传销。如对传销案件的运作模式较为熟悉也知晓为非法的还继续参与,此类人员不应认定为被害人,对其受损的利益也不应保护。
传销案件中被害人的界定

被害人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对于参与者是否可以认定为被害人则需要多方面考虑。

一、是否明知参与传销。如对传销案件的运作模式较为熟悉也知晓为非法的还继续参与,此类人员不应认定为被害人,对其受损的利益也不应保护。

二、是否参与发展下线。在传销案件发展下线的,一律不应认定为被害人。传销案件最大的特征就是通过发展会员来获取收益,骗取受害人的合法利益,造成经济秩序混乱。实践中司法机关对有些传销人员没有追究刑事责任,是因为其发展会员没有达到法律追诉的标准(发展会员30人以上且层积达3级以上),并不代表其行为没有社会危害性,故对有些发展下线的传销人员认为自己是受害人不应支持。

三、是否获得返利、佣金等收益。一般情况下,只要是获得返利等收益,不应认定为受害人。

四、参与的时间及活跃程度。传销组织为达到其犯罪目的,往往会通过开展诸如酒会、培训等活动吸引会员,如果该会员参与多次,且在活动中表现异常活跃,即使未发展会员或者得到返利,也不应认定为被害人。

五、购买产品的次数。有的参与人员未发展会员,但多次构成虚构的产品并从中获利,一般不宜认定为被害人。当然,以上五个方面是认定被害人的关键因素,具体到个案,还要结合其他方面的因素综合认定,以免损害真正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刑法

224条

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刑事犯罪辩护相关

  • 333次阅读
  • 被害人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对于参与者是否可以认定为被害人则需要多方面考虑。是否明知参与传销。如对传销案件的运作模式较为熟悉也知晓为非法的还继续参与,此类人员不应认定为被害人,对其受损的利益也不应保护。
    2024-06-22 1276次阅读
  • 2024.06.07 2186次阅读
  • 363次阅读
  • 确定传销受害人应考虑: 是否知情参与、是否主要靠发展下线获利、是否获得经济利益、参与时长与活跃度、购买虚假产品次数。 在特定情况下,如被迫参与并继续犯罪,即使发展下线也可能被认定为受害人。 需全面权衡各因素,准确识别受害人,保障其权益。
    2024-09-03 941次阅读
  • 2024.08.06 11296次阅读
  • 355次阅读
  • 属于传销行为:(一)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对发展的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滚动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牟取非法利益的。(二)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交纳费用或者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费用,取得加入。
    2024-06-24 808次阅读
  • 2024.08.07 2068次阅读
  • 392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刑事犯罪辩护最新文章

遇到刑事犯罪辩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