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无罪辩护 > 假想防卫是否故意犯罪?

假想防卫是否故意犯罪?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8.23 · 3508人看过
导读:假想防卫不属于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是实施者明知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危害性、犯法,可依然为之,而假想防卫是因为认知上的错误,误以为危害存在,因此作出防卫行为。所以,两者是存在区别的,但假想防卫可以作为过失犯罪或是以外事件进行处理。
假想防卫是否故意犯罪?

一、假想防卫是否故意犯罪?

“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 对于假想防卫,应当根据认识错误的原理予以处理,有过失的以过失论,无过失的以意外事件论。

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由此可以看出,故意犯罪是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为前提条件的,而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又是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危害社会的性质为重要内容的。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当然也就不可能明知此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也就不可能构成故意犯罪。在假想防卫的情况下,行为人对他人实施的防卫行为虽然是故意行为,但这种故意是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错误的基础之上的,即行为人自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对不法侵害的反击,是一种对社会有益的正当防卫行为,即主观上不具备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因此,不能把假想防卫的故意等同于犯罪故意。

二、假想防卫可以过失犯罪论处。

假想防卫并非都是不具有罪过的行为,行为人主观上往往存在过失,由于假想防卫的行为人对没有实行不法侵害的人造成了损害,有时甚至是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这虽然是由于行为人主观上的认识错误所造成的,有可宽恕的一面,但在多数情况下,只要行为人稍加注意,就可以弄清不法侵害是否确实存在,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以避免错误及危害结果的发生,由于行为人应该注意而未注意,使本可避免的危害结果未能避免,所以,其主观上存在刑法意义上犯罪的过失,一般可以过失犯罪论处。

假想防卫与故意犯罪是不一样的,两者在主观意识上存在本质区别,假想防卫主观上并不知道这是他的做法有危害性,只是觉得对自己有危害所以做出了防卫的表现,而故意犯罪确是行为人清楚的知道这样做不对,是犯罪的,但还是做了,因此假想防卫不能按故意犯罪处理。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无罪辩护相关

  • 假想防卫不是故意犯罪。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对于假想防卫,应当根据认识错误的原理予以处理,有过失的以过失论,无过失的以意外事件论。
    2024-08-07 1450次阅读
  • 2024.08.17 1868次阅读
  • 不成立。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对于假想防卫,应当根据认识错误的原理予以处理,有过失的以过失论,无过失的以意外事件论。
    2024-08-07 1325次阅读
  • 2024.09.09 1867次阅读
  • 通常,假想防卫不构成故意伤害罪,它是因行为人误以为遭受非法侵犯而自卫,造成损害。是否犯罪需综合主观与客观因素判断。若误解不可避免,可能不构成犯罪;若有过错导致严重后果,可能构成过失犯罪。
    2024-09-06 943次阅读
  • 2024.08.01 2702次阅读
  • 根据《刑法》假想防卫,是指对实际上并不存在,仅是行为人主观上以为存在不法侵害进行的所谓防卫。假想防卫不是正当防卫,对于假想防卫,应视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失而予以不同的处理。
    2024-05-15 1162次阅读
  • 2024.08.22 4018次阅读
  • 故意犯罪是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为前提条件的,而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又是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危害社会的性质为重要内容的。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当然也就不可能明知此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也就不可能构成故意犯罪。
    2024-09-12 1434次阅读
  • 2024.08.04 1336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无罪辩护最新文章

遇到无罪辩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