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不同犯罪预备,是指做实施犯罪前的准备工作;
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犯罪中止。
2、处罚不同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
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预备行为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形态则是犯罪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预备阶段的停止形态。
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根据,犯罪预备行为也有其犯罪构成,它是一种具备修正的构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态。
这是追究犯罪预备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法理根据。
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而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
因此,犯罪预备行为同样具有可罚性。
规定对于预备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考虑到犯罪预备行为毕竟尚未着手实行犯罪,还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刑法又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
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犯罪中止的特征:
必须是在犯罪预备过程中或犯罪实行过程中放弃犯罪,这是犯罪中止的前提条件;
必须是主动放弃犯罪(自动性是实质条件);
必须是彻底放弃犯罪。
在我国的犯罪行为状态的区分的规定中,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都是不同的犯罪状态,如果是我国的犯罪行为人,在犯罪的实行过程中,有中止行为的,人民法院是需要从轻处罚的,但是仍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此时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执行。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