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对针对危害结果的认识程度和对危害结果所持心理态度不同,而将故意犯罪分为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那么,间接故意犯罪是如何界定的?
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是听其自然,纵容危害结果的发生,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不积极追求但也不设法避免。
类型:1.为实现某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犯罪结果发生。
2.为实现某个非犯罪的目的,而放任犯罪结果发生。
3.突发性故意犯罪,不计后果,放任结果发生。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异同
相同点:
(1)从认识因素看,都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从意志因素看,都不排斥危害结果发生。说明二者具有故意的性质。
不同点:
(1)从认识因素看,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认识程度有所不同。①在直接故意中,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必然性;②间接故意中,行为人仅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2)从意志因素看,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所持态度不同。①直接故意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对结果是积极追求的态度;②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对结果既不积极追求的态度,也不设法避免,是听其自然。
(3)特定危害结果是否发生,对二者具有不同的意义。①在直接故意的场合,即使追求的特定危害结果没有实际发生,通常也应当追究预备、未遂的罪责;②在间接故意的场合,如果没有实际发生特定危害结果,就无所谓犯罪的成立。
(4)直接故意的犯罪存在停止形态,间接故意没有停止形态,只有犯罪成立与否。
(5)直接故意犯罪存在犯罪目的,间接故意犯罪没有犯罪目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从上面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知道,如果遇到间接故意犯罪是如何界定的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怎样去处理了。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面对很多法律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更应该多多了解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更好的通过法律去解决。本文所提供的法律知识内容仅供参考,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立即按钮”咨询专业律师的帮助。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