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欠钱不还多久之内起诉有效
(一)从诉讼时效的角度看,如果借条注明了还款日期,那么诉讼时效就从还款日期的次日起计算三年。
(二)如果没有注明还款日期,则表明该合同系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合同,债权人有权随时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但须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在此情形下,确定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实际上存在以下几种类型:
1、债权人催告当时债务人就表示立即履行,实际上却未履行的,诉讼时效应自催告次日起计算。债权人何时催告并没有时间上的限制。
2、如果当事人协商一致,确定了一个明确的履行期限,实际上,双方当事人变更了合同内容,将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变成了履行期限明确的债务,那么,债务人于该期限届满未履行债务的,诉讼时效自该期限届满之次日起计算。
3、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一次权利,债务人明确表示拒绝履行,并有否定债权存在的意思表示,那么,诉讼时效应从该拒绝之日的次日起计算,而不论债权人是否规定有宽限期限及该期限是否届满。
4、在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履行债务,债务人未明确拒绝的情况下,双方约定有履行债务的宽限期,在该期限届满时,无论债务人是否明确拒绝履行债务,只要在客观上债务人不履行,诉讼时效应自该宽限期届满的次日起计算。
二、欠钱不还的起诉程序有哪些
1、立案受理
(1)原告向法院起诉,应递交起诉状和有关的证据材料,并按照被告人数递交起诉状副本和证据副本。
(2)经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即受理,并办理相关立案手续。
(3)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在收到诉状之日起七日内向原告送达不予受理裁定书。
2、庭前准备
(1)法院在受理案件后五日内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举证通知书、开庭传票。
(2)被告应诉后,向原告送达开庭传票。法院在依法传唤双方当事人的同时,应做好开庭的各种准备,如通知必须共同诉讼的当事人参加诉讼,调查必要的证据,向当事人告知合议庭的成员,主持庭前交换证据等。
(3)对当事人而言,首先,当您或您单位被起诉后,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您或您单位应当依法应诉,并应在收到起诉状后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答辩状及副本,在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间内提交相关证据。其次,应做好出庭参加诉讼的各种准备,依照人民法院的传唤,按时参加庭审。
3、开庭审理
(1)开庭审理时,首先由书记员宣布法庭纪律,由法官查明当事人到庭情况并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
(2)开庭分为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法庭调解或判决。
(3)法庭调查主要是在法官的主导下,查明案件的事实,当事人在此阶段应当充分的举证、质证。
(4)法庭调查结束后法官根据案件情况归纳本案的焦点,审理即转入辩论阶段。
(5)当事人在辩论阶段可以围绕本案焦点阐述自己的观点,充分行使辩护权。
(6)法庭辩论结束后,在法官主持下调解,双方当事人可以自愿达成调解协议,无法达成调解协议的一般由法官当庭作出判决。如果案件复杂不适宜当庭宣判的,则定期宣告判决。
4、上诉
当事人不服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者裁定,可以在法定期间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当事人不服民事、行政判决的上诉期间为十五日,裁定为十日;不服刑事判决的上诉期间为十日,裁定为五日。
5、申请再审和申诉
(1)当事人、当事人的法定代理人或有利害关系的案外人认为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和调解确有错误时,可以申请再审。
(2)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两年内提出。
(3)当事人、当事人的法定代理人及其近亲属认为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可以申诉。
(4)申诉期限为从裁判生效之日起至被告人刑罚结束之日后两年。
(5)申请再审或申诉应当向作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提出。
(6)申请再审或者申诉,应当提交再审申请书或者申诉书,并附原裁判文书,有新证据的,应当一并提交。依照法律规定,申请再审或者申诉不影响已生效判决或裁定的执行。
6、申请执行
(1)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支付令发生法律效力后,债务人未按照上述文书所确定的期间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申请执行的期限,双方或一方当事人为公民的为一年,双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为六个月。
(3)一方当事人未履行仲裁机构的裁决、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行政机关的处理或处罚决定的,对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欠钱不还多少金额立案
1、有欠钱金额就可以立案。
2、法律规定,民间借贷起诉的,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立案,与借款金额无关。
起诉和立案条件包括:
(1)、原告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欠款不还的诉讼时效是三年,在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损害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上文中主要对欠钱不还多久之内起诉有效作出了介绍。如果您对于这方面还有疑问想要了解的话,可以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咨询专业律师了解。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