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损害赔偿 > 名誉毁谤 > 名誉侵权和诽谤罪有什么区别

名誉侵权和诽谤罪有什么区别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2.26 · 1700人看过
导读:为了更好的应对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法律问题,我们需要学习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本站整理了一些与名誉侵权和诽谤罪有什么区别相关的法律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名誉侵权和诽谤罪有什么区别

一、名誉侵权诽谤罪有什么区别

名誉侵权通常指对于行为人散播宣扬可以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损害但为事实的行为;而诽谤则是指捏造事实对他人名誉及人格进行贬损的行为。《刑法》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二、名誉侵权构成要件有什么

名誉侵权包括行为、过错、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四个构成要件。

(1)要有侵犯他人名誉权违法行为。在客观上行为人实施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主要有三种:暴力侮辱,指对受害人使用暴力或用暴力相威胁,而使他人的名誉受到侵害;

语言侮辱,即用侮辱性的言词对被害人进行嘲笑、侮辱,使被害人当众出丑。文字侮辱,即通过文字,图形等对他人进行侮辱,用以降低他人的人格。

(2)侵犯名誉权行为须产生损害事实。损害事实是指他人财产或者人身权益所遭受的不利影响,包括财产损害、非财产损害,非财产损害又包括人身损害精神损害

(3)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必须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如果受害人的名誉权被侵害,与侵害人的侵害无关,或者侵害人尽管实施了侵害行为,但没有给他人名誉权造成损害,则行为人不承担侵权责任

(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侵害他人权益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状态。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侵害他人权益的结果,但却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主观状态。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三、名誉权侵权认定标准是什么

名誉权侵权认定的标准是当事人有侵害公民或法人的品德、才干、声望、信誉和形象等行为的情形,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零九条

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

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很多法律问题,所以应该了解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以免在遇到法律问题时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信上面文章的内容已经对名誉侵权和诽谤罪有什么区别的问题作出了解答,如果您还需要咨询相关的其他问题,可通过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我们会匹配专业律师为您解答问题。

网站地图

更多#名誉毁谤相关

  • 399次阅读
  • 诽谤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
    2024-05-10 1117次阅读
  • 2024.05.02 1816次阅读
  • 322次阅读
  • 名誉权和诽谤罪区别:1、侵犯名誉权的内容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2、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包括过失行为;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即使善意的检举、揭发、批评中有不实成分的,也不应以诽谤罪论处。法定其他区别等。
    2024-03-02 969次阅读
  • 2024.08.18 1203次阅读
  • 483次阅读
  • 名誉权和诽谤罪区别:1、侵犯名誉权的内容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2、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包括过失行为;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即使善意的检举、揭发、批评中有不实成分的,也不应以诽谤罪论处。法定其他区别等。
    2024-03-01 1070次阅读
  • 2024.09.25 3714次阅读
  • 365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名誉毁谤最新文章

遇到名誉毁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