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意伤害案件伤情鉴定由哪个机构做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伤势鉴定可分为医院检验与法医学检验两种方式。涉及到的伤势鉴定工作,多由专业的法医学专家通过深入调查、核实举证以及医院提供的佐证,对伤患的头部是否遭受了物理撞击及其症状是否威胁到生命安全等情况进行判定,并按照重伤标准开展治疗。
此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受侵害者实际遭受的伤害程度、犯罪过程中所呈现的情节等因素,来判断伤患的机体组织结构是否遭到破坏,是否存在大脑功能障碍以及对心理、精神方面产生的影响和损害等问题,并评估这些伤害是否已经得到有效恢复。
伤势鉴定的法定程序如下:
1.对于已经发生的暴力伤害事件,应及时向当地公安部门报警,公安部门受理后,如认为需要进行鉴定以查明事实真相,便会向伤者统一发放鉴定委托书,这是进行伤势鉴定的第一步;
2.获得鉴定委托书后,伤者应亲自至当地的法医学门诊,凭借该委托书向法医学专家提出鉴定请求。法医学专家将接纳该请求,对伤者进行详细的拍照记录,进行体格检查。在此基础上,对于仅显现于体表的损伤,法医学专家通常会在当天给出鉴定结论;而对于存在内部损伤的伤者,法医学专家可能会建议进行专门的检查,以便确认其内部损伤状况,从而进一步完成鉴定过程;
3.待法医学专家完成伤势检查并明确具体情况之后,他们将会把结果告知伤者或直接出具鉴定报告。需要注意的是,伤情鉴定的时间一般为普通损伤在三日内完成,复杂或特殊损伤则在七日内完成,如果在需要进行观察以确定伤势康复情况的特别情况下,时间可能会相应延长;
4.绝大多数情况下,公安局的法医学鉴定部门会负责出具伤情鉴定书,然后由公安部门自己前往法医学鉴定部门领取。拿到鉴定书后,公安部门会通知伤者鉴定结果;
5.若伤者选择在社会机构进行伤势鉴定,并取得由该机构出具的伤情鉴定书,那么伤者本人即可去领取该文件。
然而,绝大部分情况下,公安部门不会采纳除公检法机关的法医学鉴定机构之外的其他任何鉴定机构所出具的伤情鉴定书作为司法依据;
6.在收到公安部门关于伤情鉴定结果的书面告知后,伤者有权向上一级公安部门提出对伤情鉴定结果的复议申请;
7.当上一级公安部门的法医学专家经过审核并提出复议意见后,如果伤者仍然对这个结果表示不满,公安部门可以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会议研讨。经过集思广益的讨论达成的意见,将会成为此次伤势鉴定的最终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伤势鉴定的过程必须在损伤完全愈合之前全部完成。综上所述,在我国大陆地区,伤势鉴定的具体实施主要由负责处理相关案件的公安部门所指定的单位负责执行,并且只有在指定单位确认了当事人确实遭受到蓄意伤害的情况下,才能够正式出具相关的伤势鉴定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条
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财产损失的,按照被侵权人因此受到的损失或者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赔偿;被侵权人因此受到的损失以及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被侵权人和侵权人就赔偿数额协商不一致,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赔偿数额。
二、故意伤害案件量刑标准
1、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里是指实施其他故意犯罪,而其行为又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地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具体而言,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伤害他人的身体健康,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故意伤害罪的结果是造成对他人健康的损害。刑法根据伤害后果不同,分为轻伤、重伤与伤害致人死亡三种情形。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权,所谓身体权是指自然人以保持其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完整性为内容的人格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手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故意伤害案件伤情鉴定由哪个机构做”,法律不仅是一种规定,更是一种教育和引导。我们应该从法律中学习如何正确地行事,如何尊重他人的权益,如何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公平。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