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诈骗罪犯罪能否和解
对于涉嫌犯有诈骗罪的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来说,他们有权利尝试通过与被害者达成刑事和解来减轻自己的法律责任。具体而言,若罪犯切身感受到自身的错误,采取积极的措施对被害者进行补偿,取得后者的深入理解以及真诚歉意,且被害者出于自主意愿决定和解,那么这两位当事人就具备了刑事和解的基本条件。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涉及到渎职犯罪及其他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并不适用上述规则。
关于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从犯罪客体来看,该罪行侵害的是公共财产以及私人财产的所有权;
其次,在犯罪客观方面,需要强调的是,本罪行中的行为人需实际运用欺诈手段骗取公款金额较大者;
再次,从犯罪主体来看,诈骗罪的主体为普通大众,凡达到了法定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皆可作为诈骗罪的犯罪主体;
最后,从犯罪主观层面分析,该罪行的主管要素为直接故意,并带有非法占有的动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八条
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
(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
二、诈骗罪犯取保候审怎么判
严峻处理诈骗案件中被批准取保候审的情况,其涉及到的核心罪名是诈骗罪。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嫌疑人通常将会面临严厉的刑事责任追究,被法院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且还可能被判处罚款。
根据我们国家现行的相关法律,诈骗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其主要特征在于犯罪主体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法,谋求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法律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可以保护弱者,制约强者,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但是,法律的力量并不仅仅在于它的规定和惩罚,更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理解和遵守。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诈骗罪犯罪能否和解”,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学习和理解法律,去遵守法律,去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公平。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