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违法员工会被牵连吗
在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公司若违规涉嫌犯罪,相关刑事责任将主要由涉事的主要行为人及其行为产生的收益方承担,而往往不会牵扯到普通的职员。然而,如果劳动者清楚自身所在单位的经营业务涉嫌违法,仍坚持参与其中且参与行为被查处,那么他们就无法利用“服从命令”的借口逃避法律责任。在法律执法过程中,司法机关也必须深入调研相关事实,准确判定责任归属,秉持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的态度,但同时也要保护无辜的普通员工不受牵连。
针对公司违法的问题,若员工直接参与了此等行为,自然要面对相应的惩罚。当公司作为犯罪活动的实施主体时,员工的所作所为便是犯罪行径的一部分,此时一概不能将其视作单位犯罪处理。对于单位犯罪,刑法通常采取的是双罚制,为此单位处以罚款,而对责任主体则予以刑罚。其中,罚款采取了无上限的数额设定,即对罚金数额并未设定明确规定。至于刑罚,通常包含自由刑与罚金,其中自由刑占据主导地位。当面临个人犯罪,通常会判处与其行为相对应的自由刑,但在极个别情况下,可能会判处比个人犯罪更为轻微的刑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刑法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会采取单罚制,即仅仅惩戒涉及自然人而非单位本身。针对企业犯罪,确定员工的刑事责任往往取决于他们是否直接参与了企业的犯罪活动。一方面,那些参与企业犯罪活动的员工,如在企业诈骗案件中,负责开拓业务以及与客户签署合同的各部门经理,有较大的概率会因直接参与犯罪活动而触犯法律,而且他们在主观层面上也应该意识到了自己从事的业务属于犯罪领域;相反,另一方面,那些未直接参与企业犯罪活动的员工,像那些在企业诈骗案件中,仅仅为企业的诈骗行为提供技术支持的员工,他们是否构成犯罪,关键在于能否证明其在主观层面上已经明知公司所从事的是违法犯罪活动。此处所谓的“明知”并非特指他人亲自告知他这是犯罪行为,更多的还是基于一个成熟成年人合理的行为判断。如果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获取了关于公司运营模式和涉案内容的信息,即使曾在公司工作期间有过担忧,但若未能尽到这份谨慎义务,最后可能会被视为共犯,追究其相关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三十条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公司违法员工是否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在特定情况下,劳动者有权终止与违法犯罪的雇主所签订的劳动合同。根据相关法律条款,当用人单位出现以下几种情形时,劳动者便可依法行使其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
1、用人单位未能按照与劳动者事先达成协议或规定的内容,提供足够的劳动保护措施或良好的工作环境;
2、用人单位未能按时且足额地向劳动者支付应得的工资报酬;
3、用人单位未能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为劳动者缴纳相应的社会保险费用;
4、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侵害;
5、由于用人单位采取欺骗、恐吓等手段,导致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失去效力;
6、用人单位采用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方式强迫劳动者进行劳动,或者用人单位在生产过程中违规指挥、强行命令危险作业,严重危害到劳动者的生命安全;
7、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在上述情况下,劳动者有权解除与其所在单位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
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违反法律规定的不当行为,那么该行为是否会对员工造成不良影响,这主要依赖于该员工是否直接涉入到违法行为之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个员工就必须为自己导致的社会危害性负责,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惩处。相比之下,当企业犯罪时,通常采取“双重惩罚”制度,即不仅对企事业单位进行惩罚性罚款,同时也对责任人实施刑罚。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刑法也可能只针对个人进行处罚。因此,判断某个员工是否构成犯罪,关键在于他/她是否明确知晓并积极参与了犯罪活动。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