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安取保候审一年到期后怎么办
当取保候审的截止日期临近时,实施机关必须提前十五日以书面形式向决策部门通报。
然后,决策部门将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解除取保候审的指令或改变强制性措施的决定。若案件在此期限之前已完成调查工作并具备清晰的事实线索以及确实、可靠的证据,因此而应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将案件移交至检察部门进行进一步审查起诉。
然而,如案件在取保候审期限结束前所取得的证据尚未充足,难以明确构成犯罪行为的,相关机构须撤销该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期限及其解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取保候审期满前15日,执行机关须书面告知决策部门。决策部门据实决定解除或变更强制措施。若案件调查完成,证据确凿,应追刑责,则转交检察部门审查起诉。反之,证据不足难以定罪者,相关机构需撤销案件。
二、公安取保候审最后怎么判
在公安机关对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后,最终的判决将会取决于该嫌疑人所从事的犯罪行为及其严重性以及这种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具体来说,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应当进行判决。
第一种是案件事实清楚明确,证据固凿且充足。
这时,我们必须依照法律来衡量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了犯罪。
若被告人的确犯有罪行,则应当做出有罪判决;
但若证据不足,无法证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发生过,那么就应该作出无罪判决。
此外,如果资料收集仍然不够,不能够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话,那么我们也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这主要是因为取保候审仅仅是处理刑事案件过程中的保证措施,在此阶段并不会给予被告人任何实质性的刑罚,除非到了审判环节,由人民法院在审判之后确定被告人有罪,而且究竟应当给出何种刑罚的问题才能做出决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
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三、公安取保候审后检察院不起诉的几率
在申请取保候审之后,该措施与检察机关是否会提起公诉并没有直接性的且不可否认的关联。检察机关决定是否对某个事例提起诉讼主要根据各种要素进行综合性的判断,包括事例的实际情况如何、相关的证据是否确凿有力以及犯罪分子的行为情节及其危害程度究竟严重与否,还包括犯罪分子的认罪悔罪态度等等。通常情况下,如果事例中的犯罪证据存在缺失或者明显不足以证明其犯罪的情况;或者犯罪行为情节微小,社会危害性较低,甚至无法被视为犯罪;又或者犯罪行为已经超过了法定的追诉时效期限等多种情况,那么检察机关选择不起诉的可能性就会相应地增大。然而,具体的概率大小很难精确地进行估算,因为每一个事例都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如果您目前正在接受取保候审的监管,我们强烈建议您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各项工作,并且可以考虑委托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全面的法律咨询和辩护服务。
取保候审期满前15日,执行机关须书面告知决策部门。决策部门据实决定解除或变更强制措施。若案件调查完成,证据确凿,应追刑责,则转交检察部门审查起诉。反之,证据不足难以定罪者,相关机构需撤销案件。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