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刑事拘留7种情形有哪些
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可以适用于刑事拘留的七种情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嫌疑人在预备阶段或者正在实施罪行,亦或是在犯罪行为完成后立即就被发现者;
其次,便是被害人或者在场的目击证人直接指控其犯下罪行的情况;
再者,就是在嫌疑人的身边或住所内发现了与犯罪相关的证据;
此外,如果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之后试图自杀、逃离现场或者在逃亡过程中,也会被视为适用刑事拘留的条件之一;
同时,如果嫌疑人存在销毁、伪造证据或者串供的可能性,那么也将成为适用刑事拘留的依据;
最后,如果嫌疑人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和住址,身份无法确定,并且具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以及结伙作案等重大嫌疑时,同样可以适用刑事拘留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
【拘留的条件】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二)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
(三)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
(四)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
(五)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
(六)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七)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我国法律规定,刑事拘留适用于七种情况:嫌疑人正在或刚犯罪被即时发现;被害人或目击者直接指认其犯罪;在其身边或住所查获犯罪证据;犯罪后自杀、逃逸或在逃;可能销毁证据或串供;身份不明且涉嫌流窜、多次或结伙作案。这些情形确保法律能有效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秩序。
二、刑事拘留期间可以否撤销缓刑
判断缓刑能否撤销,需要参照满足哪些具体的撤销条件;
只要符合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项,缓刑即会被撤销。
撤销缓刑所需满足的条件有以下几点:
1、缓刑罪犯或假释候选人在其缓刑、假释的考察期内有新的犯罪行为或被发现其在判决宣告之前还存在其他尚未判决的罪行,如果这些行为应该导致缓刑、假释的撤销,那么负责审理该犯罪行为的人民法院应撤回原有的裁判文书中所宣告的缓刑、假释,并且对原审的人民法院和执行机关发出书面通知;
2、在缓刑、假释的考察期内,罪犯出现了以下任一种情况,原作出缓刑、假释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就应当在它收到执行机关提出的关于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之后的一个月之内,作出撤销缓刑、假释的裁定:
(1)违反了禁止令,而且情节严重的;
(2)没有充分理由而不按照规定的时间报到的,或是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且超过一个月的;
(3)因为违反了监督管理规定,受到了治安管理处罚,但是仍然不改正的;
(4)受到了执行机关的三次警告,但仍旧不改正的;
(5)违反了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以及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其他情况。
《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第七十三条
【考验期限】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三、刑事拘留一般会逮捕吗
关于刑事拘留之后是否应逮捕,这主要取决于案情的实际状况与证据的完备程度。刑事拘留作为一项临时性的强制手段,其初衷在于确保刑事诉讼程序得以顺畅地推进。相较之下,逮捕则是更为严格的强制措施。通常而言,若公安机关在实施刑事拘留的过程中,所搜集的证据足以证实犯罪嫌疑人确实涉嫌犯罪,并且可能面临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那么仅通过取保候审来防止社会危害性显然是不够的,此时他们将向检察院提出申请,请求批准逮捕。检察院将会对该事例进行全面审查,综合考量证据的可信度、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等多方面因素,最终决定是否批准逮捕。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被刑事拘留的人都必然会被逮捕,也存在因证据不足或者不满足逮捕条件而未予批准逮捕的可能性。
我国法律规定,刑事拘留适用于七种情况:嫌疑人正在或刚犯罪被即时发现;被害人或目击者直接指认其犯罪;在其身边或住所查获犯罪证据;犯罪后自杀、逃逸或在逃;可能销毁证据或串供;身份不明且涉嫌流窜、多次或结伙作案。这些情形确保法律能有效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秩序。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