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取保候审 > 取保候审期限到了怎么办

取保候审期限到了怎么办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9.24 · 1792人看过
导读:取保候审到期后,执行机关需在15天内将相关情况书面上报决策机构,由其决定解除或变更强制措施。不同案件阶段的处理方式如下: -侦查阶段结束且证据充分,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证据不足则可能撤销案件。 -检察院审查起诉阶段,决策机构根据案件情况决定是否提起公诉。 -审判阶段,法院依法进行公正判决。 取保候审期满后的具体处理方式取决于案件的实际情况和进展。
取保候审期限到了怎么办

一、取保候审期限到了怎么办

取保候审时限期满之后,执行机关需于期满之日起十五天内以书面形式告知决策机构,由后者对此做出解除了保释或是改变强制措施的决议。

然而,若案件尚处在侦查、审查起诉乃至审判等不同阶段,则通常会依据案件的实际状况来采取相应的处置方式。例如,若案件已完成侦查工作,且证据确凿充足,那么很有可能将其移交至审查起诉部门;相反地,若证据存在缺失,亦无法证实嫌疑人的罪行,那么此案或有望被撤销。进入到审查起诉环节之后,决策机构或许会做出正式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判定,抑或作出不起诉的决定。而到了审判阶段,法院将会依照法律规定展开公正严格的审理,并据此做出最终的判决结果。总的来说,取保候审时限届满之后所采取的行动,完全依赖于案件的具体进展及相关情形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期限及其解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取保候审期满,执行机关须15日内书面报决策机构,决定解除或变更措施。案件阶段不同,处置各异:侦查完成且证据充分则转起诉;证据不足则可能撤案。起诉阶段,决策机构或起诉或不起诉。审判时,法院依法公正判决。总之,后续行动依案情进展而定。

二、取保候审期间能做哪些

在被批准采取保证金形式的取保候审措施期间内,如果未出现以下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当事人皆可自由从事各项活动:

(一)没有经过授权许可,不得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城市或区域;

(二)若居所、任职机构以及联系信息有所变更,必须在接到通知后的24小时之内,告知负责监管的执法机构;

(三)在响应法定传唤时,必须及时到达指定地点接受调查;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涉证人出庭作证;

(五)不可销毁、篡改证据或进行串供

此外,中国的人民法院、检察机关及公安部门有权依据实际案件情况,指令被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遵守如下一种或多种规则:

(一)不得随意进入某些特定场所;

(二)不得与某些特定人员面谈或通讯;

(三)不得参与某些特定的活动;

(四)应当将其护照及其他出入境证件、驾照等交由执法机构保管。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

(一)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二)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三)不得从事特定的活动;(四)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两款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

对违反取保候审规定,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三、取保候审期间又犯新罪的可以做不诉吗

在取保候审期间再度触犯旧罪或新罪的情况下,一般而言,无法对其进行不起诉处理。取保候审作为一项刑事强制措施,仅为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一环,而非最终裁决。在此期间再度实施犯罪行为,无疑彰显了犯罪嫌疑人所具有的较高社会危害性,这使得他们并不满足不起诉的相关条件。对于此类情形,新罪将与原案合并审理,司法机构将会依据具体犯罪情节危害后果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和考虑。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只有当犯罪嫌疑人能够如实交代自身罪行、犯罪情节相对轻微且依照刑法规定无需判处刑罚或可予以免除刑罚时,才存在获得不起诉处置的可能性。然而,在取保候审期间再犯新罪的情况下,一般难以符合上述条件。

取保候审期满,执行机关须15日内书面报决策机构,决定解除或变更措施。案件阶段不同,处置各异:侦查完成且证据充分则转起诉;证据不足则可能撤案。起诉阶段,决策机构或起诉或不起诉。审判时,法院依法公正判决。总之,后续行动依案情进展而定。

网站地图

更多#取保候审相关

  • 448次阅读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审限期届满并非取保候审的决定因素。在特定条件下,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仍可根据案情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即使审限期已过,只要确有必要,仍可依法申请取保候审。取保候审的批准与否需综合考虑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若嫌疑人或被告人符合相关条件,且取保候审后不构成社会危害,可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
    2024-09-02 1259次阅读
  • 2024.07.28 14226次阅读
  • 5次阅读
  • 取保候审期限将至时,公安、检察、法院需依法行动,如解除措施、变更强制措施或退还保证金。若嫌疑人或被告人守规且案件未决,可依法延长取保候审期限,但需按法律程序审批。确保公正、合法,维护当事人权益。
    2024-07-10 1248次阅读
  • 2024.02.21 1358次阅读
  • 403次阅读
  • 当取保候审期限宣告结束之际,针对每一个案件的实际状况,司法部门必将做出相对应的处置措施。 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内,执法机构已经顺利地完成了案件的侦察任务,且案件的相关事实清晰明确,证据确凿有力,那么他们有可能会将此案提交至检察机关进行审查和起诉。 然而,若案件的侦查工作尚处于未完成阶段,而此时取保候审期限已然期满,那么执法机构便必须解除对当事人的取保候审措施。
    2024-09-02 858次阅读
  • 2024.02.20 1843次阅读
  • 463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取保候审最新文章

遇到取保候审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