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取保候审 > 取保候审的时效如何计算

取保候审的时效如何计算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9.29 · 1454人看过
导读:取保候审是一种临时性的司法措施,其最长时间为12个月。 在这段时间里,司法机关会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 如果期限即将结束,但案件还未结案,那么就需要解除或改变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对取保候审的最长时间限制是12个月,而监视居住的最长时间限制是6个月。 在实际操作中,虽然不同阶段和机构的决策可能存在差异,但都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期限规定。
取保候审的时效如何计算

一、取保候审的时效如何计算

通常情况下,被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之人的时间限制为不超过十二个月。

在此期间内,司法机构将依据案件的侦破情况、提起公诉以及审判过程,对犯罪嫌犯或被告人进行相关情况的全面审查。

取保候审期限即将期满,而案件的调查、起诉乃至审判还未顺利完成,则需立即解除取保候审措施或是变更其他强制性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公安机关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取保候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监视居住的期限则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实际操作中,具体的计算方法可能因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司法机构的决策而有所区别,然而总的来说,都必须严格遵守不超过十二个月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期限及其解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取保候审是司法程序中的一种临时措施,其最长期限为12个月。 在此期间,司法机关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 若期限将满而案件未结,需解除或变更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法院、检察院及公安机关对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设定为12个月,监视居住则为6个月。 实际操作中,虽有不同阶段与机构决策差异,但均需严格遵守此期限规定。

二、取保候审还会判刑

取保候审作为一项强制性手段,与最终判决结果并无直接关联。

案件是否需要判刑惩罚并非由取保候审所决定,而需由人民法院在法庭审理后进行裁决。

然而,即使当事人正处于取保候审之中,若经查证所涉罪行属实,那么他仍然面临着应受刑事处分的命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三、取保候审的时间多长算违法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均可以适用取保候审这一强制措施,但该措施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在此期间内,被采取取保候审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与此相关的各项规则及要求,例如需要征得执行机关的书面许可方能离开其所在的市、县等区域。若发现取保候审的时长超出了相应法定时效,那么涉及到的主体,包括当事人本人、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辩护律师均有权利向做出取保候审决定的机关提出申诉或控告。

取保候审是司法程序中的一种临时措施,其最长期限为12个月。 在此期间,司法机关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 若期限将满而案件未结,需解除或变更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法院、检察院及公安机关对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设定为12个月,监视居住则为6个月。 实际操作中,虽有不同阶段与机构决策差异,但均需严格遵守此期限规定。

网站地图

更多#取保候审相关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为十二个月。尽管法律未明确定义起始计算日,通常理解为自决定取保候审之日起至十二个月末。若期间案件完成所有司法程序且无追责必要,取保候审应解除;若程序中断,期限可能需重新计算。
    2024-07-10 1493次阅读
  • 2024.08.16 3393次阅读
  • 关于诉讼时效,取保候审阶段不中断其计算。取保候审为法律强制措施,不影响刑事审判进程。诉讼时效通常从犯罪发生或发现之日起算。公诉案件诉讼时效视犯罪性质和严重程度而定,通常为五年至二十年不等。实际操作中,确保时效计算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以保障法律公正和效率。
    2024-07-10 942次阅读
  • 2024.09.29 4347次阅读
  • 取保候审是司法程序中的一种临时措施,其最长期限为12个月。 在此期间,司法机关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 若期限将满而案件未结,需解除或变更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法院、检察院及公安机关对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设定为12个月,监视居住则为6个月。 实际操作中,虽有不同阶段与机构决策差异,但均需严格遵守此期限规定。
    2024-09-03 1393次阅读
  • 2024.09.27 3335次阅读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取保候审最长期限为十二个月。虽未明确取保候审是否计入诉讼实效,但该期间案件侦查、起诉和审判不得中断,暗示其应视为诉讼实效一部分。具体计算和是否计入刑期需参照其他法规和解释。
    2024-07-10 933次阅读
  • 2024.07.03 158145次阅读
  • 自取保候审的决定正式签署并执行以来,相关的期限就由此开始计时。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关于这方面的规定,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所共同制定的取保候审方案,对于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在整个过程中所能享受到的最长保护期,不能超过整整十二个月。 取保候审作为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一项重要的强制性措施,在进行具体的时间计算时,必须要明确其起始日期与最长期限。
    2024-09-05 1174次阅读
  • 2024.09.25 4717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取保候审最新文章

遇到取保候审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