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纠纷 > 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法欺诈行为的认定有几种

劳动合同法欺诈行为的认定有几种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10.04 · 1515人看过
导读:《劳动合同法》中明确了欺诈行为的界定:提供假的教育背景、履历、执照等重要材料,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并签订劳动合同;隐瞒重大健康问题、违法记录或不道德行为等关键事实,同样可能构成欺诈。碰到这类情况,双方都可能因此承担法律责任。
劳动合同法欺诈行为的认定有几种

一、劳动合同法欺诈行为的认定有几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所界定的范畴内,常见的欺诈行为具体表现如下:如一方当事人蓄意提供与实际状况不符的教育背景、就业履历、职业执照及其他相关证明等关键性资料,致使另一方在未充分了解实情的情形之下签署劳动条约;又或者是刻意隐瞒个人健康状况不佳、曾经触犯法律法规或涉及不道德行为等对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事实。以上列举的种种行为均有可能被视为欺诈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二、劳动合同法具体是怎样的呢

请参见以下完整材料列表:(一)若公司需与刚招聘的雇员签订劳动合同,需要携带的材料如下:1、携带本公司出示的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2、公司法人代表(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文件(假若公司法人代表委托他人代替其在合同书上进行签字,则还应当向测试机构提供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书);3、完整的劳动合同文本,一式两份;4、《就业、劳动合同登记名册》(编号为津劳登字6号)一式三份。(二)当企业需要与员工继续签订、更改劳动合同时,应该准备以下材料:1、劳动合同文本,一式两份;2、《续订变更劳动合同名册》(编号为津劳登字7号)一式两份。一旦所提交材料完备,便会立即启动相应备案程序,备案完成后将留下《就业、劳动合同登记名册》(编号为津劳登字6号)或《续订变更劳动合同名册》(编号为津劳登字7号)中的其中一份备查,而其余材料则会被返还给申请方。《劳动合同法》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十九条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三、劳动合同法开除员工的规定有哪些

根据我国现行的《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在决定是否解除员工的劳务合同时,需要考虑多种特定情况,具体而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首先,如果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未能达到聘用条件的要求,那么企业可以依法解除其劳动合同;其次,如果劳动者存在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行为,也可能导致企业不得不采取相应措施;再次,如果劳动者因严重失职、营私舞弊而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同样会面临被解聘的风险;此外,如果劳动者在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时,同时还与其他用人单位保持着劳动关系,并且这种行为已经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严重影响,或者经过企业提醒后仍未及时纠正,那么企业也有权解除与其之间的劳动合同;最后,如果劳动者采用欺诈、胁迫等手段,或者利用他人处于困境时的急切心理,使得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签订或者变更劳动合同,从而导致劳动合同无效,那么企业同样可以依法解除与其之间的劳动合同。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做出任何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决策之前,都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程序,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并且要提前告知工会组织。如果企业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存在违法行为,那么劳动者有权要求企业继续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向企业索取赔偿金

《劳动合同法》界定欺诈行为包括:提供虚假教育背景、履历、执照等关键资料,误导对方签约;隐瞒重大健康问题、违法记录或不道德行为等关键事实。此类行为均可能构成欺诈。

网站地图

更多#劳动合同相关

  • 412次阅读
  • 对于如何界定民事欺诈行为,通常会存在如下几种情形: 首先,行为人为达到欺骗目的,故意向对方传递不实信息,例如,在商业交易过程中,行为人刻意夸大部分产品的品质与功能; 其次,行为人也可能出于各种动机而故意回避披露真实状况,如对商品所存在的瑕疵或者缺陷进行保密。 然而,判定关键因素在于行为人是否借助于虚构事实或者掩盖真相,使得对方在未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被迫做出了违反其真实意愿的民事法律行为。
    2024-09-25 1478次阅读
  • 2023.03.03 1750次阅读
  • 345次阅读
  • 首要原则是,需明确指明某一方存在蓄意撒谎和误导他人的行为。其次,另一方在接收到这些不实或被掩盖的信息后,产生了误解并作出了不当的决策。最后,必须证明欺骗行为与对方的错误决策之间存在着直接且紧密的因果联系。
    2024-10-02 881次阅读
  • 2023.03.06 1139次阅读
  • 445次阅读
  • 身体欺凌:这是最直接和明显的欺凌形式,包括打、踢、推、撞、拉扯头发等身体攻击行为。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武器攻击受害者也属于身体欺凌。言语欺凌:通过言语进行攻击,如辱骂、嘲笑、叫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侮辱其人格等。心理欺凌:这种欺凌形式更为隐蔽,包括孤立、排挤、杯葛受害者,使其感到被忽视和不受欢迎。此外,还包括威胁、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事情。
    2024-09-18 1352次阅读
  • 2023.03.05 1225次阅读
  • 427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劳动合同最新文章

遇到劳动合同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