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后案件中止吗
在司法实践中,取保候审并不代表案件的审理程序自动停止或暂停。
取保候审仅仅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刑事强制措施,允许犯罪嫌疑人、被告在司法机关决定对他们进行审判之前,能够暂时摆脱羁押。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案件在此期间就不会继续得到侦查、审查起诉以及审判等相关环节的深入推进。
除非在特殊情况下,例如被告因患重病而无法出席法庭审理等原因,案件才有可能被依法中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期限及其解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二、取保候审后保证人的条件有哪些
在办理取保候审手续之后,对其担保人员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该担保人员必须与此案件无任何关联性,也就是说,他们不能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为所涉罪行产生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冲突;
其次,担保人员必须具备充分的履行职责的能力,即具备完全的民事活动能力;
再者,担保人员不应受到任何政治权利被剥夺或者人身自由受限等情况的影响;
最后,担保人员需拥有稳定的职业收入以及长久居住地址,且在被担保人居住所在地拥有自留居所,同时确保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
保证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与本案无牵连;
(二)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
(三)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
(四)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
三、取保候审是在什么时候办理
通常而言,取保候审的措施可在刑事诉讼的三大流程得以实现——即侦查环节、审查起诉环节以及审判环节。首先是在侦查程序之中,公安机关有权依法在其调查过程中,对嫌疑犯进行审查判断,若判定其具备获取取保候审资格的条件,他们便有权力作出实施取保候审的决策。紧接着到审查起诉阶段,检察院在审查事例的过程中,如若发现嫌疑犯符合取保候审的标准,亦有权采取相应的行动。最后,在审判环节,法院在接受事例之后,依旧可行使其裁量权,依职权实施或根据各方的申请作出是否对被告方实行取保候审的决定。一般来说,嫌疑犯、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辩护律师均享有提出取保候审申请的权利。然而,最终能否获得批准,则需视乎事例的具体情况,例如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等因素。
取保候审不等于案件审理暂停,它是刑事诉讼法中的一种强制措施,让嫌疑人在审判前暂时不受羁押。案件仍会继续侦查、起诉和审判。除非特殊情况下,如被告重病无法出庭,案件才会依法中止。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