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标准有异议怎么办
对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标准存在异议的处理方式
若对于关于解除劳动合同所产生之经济性补偿金额度存在疑虑或不满,您有权与用人单位展开深入且务实的协商;倘若协商无法达成共识,可依序向企业内部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调解机构,或者是在乡镇、街道范围内所设立的具备劳动争议调解功能的综合性组织寻求调解支援;若以上种种途径均未能取得理想结果的话,您还可以依法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严格合法的仲裁申请;如对由仲裁委所作出的仲裁裁决仍然持有异议,您在法律框架内,仍有权益向当地人民法院提交正式的诉讼请求,尊重法律、谁都不应成为谁的牺牲品。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会赔偿吗
若雇主未经法律许可而擅自解除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时,则应依法承担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之责任。反观劳动者若疏忽或故意解除与用人单位间的劳动合同,由此导致用人单位受到损害,则必须赔偿并弥补用人单位因此所遭受的损失。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200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的明文规定,当用人单位的行为构成了非法解除劳动合同,且劳动者希望加以维护劳动合同的合法权益时,用人单位有义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继续遵守劳动合同的条款;然而,在劳动者选择不再坚持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发现劳动合同已经无法再被执行下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便应该按照本法的相应规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负责支付赔偿金以承担违约责任。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同样指出,对于任何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都将根据劳动合同法的47条经济补偿规则,为劳动者支付相当于其两倍的经济赔偿金额来承担其相应责任和后果。《劳动合同法》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十九条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三、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怎么算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之特别规范,当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时,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的赔偿金数额以该期限内的经济补偿标准双倍进行确定。其中,经济补偿的计算方式依照劳资双方在该单位工作时长作为主要依据,具体来说,每满一整年度,就须向劳动者支付一个月的工资标准。如果劳动者工作超过六个月而不足一整年的部分,同样将按照一整年来计算;若是工作未满六个月的,则只能获得半个月工资标准的经济补偿。在此基础之上,“月工资”的计算基准是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之前的最近十二个月内的平均工资水平。比如,某位员工在贵公司已经服务了三年零七个月,而他的月平均工资为八千元,若单位因违法行为决定解聘这位员工,那么,贵公司应当向其支付的赔偿金额将达到八个月工资标准的两倍,换算成货币,即一万二千八百元。
对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有疑问或不满,应先与用人单位协商;协商无果,可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调解机构或乡镇/街道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求助;仍未解决,可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权益。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