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取保候审 > 取保候审的期限怎么规定

取保候审的期限怎么规定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10.22 · 1707人看过
导读:在取保候审的时间范围内,通常情况下不得超出十二个月。在此期间之内,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有义务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配合司法机关开展相应的调查工作。若相关案件尚未审结完毕,按照法定的程序与条件,是可以进行相应延期处理的。

一、取保候审的期限怎么规定

在通常情况下,被取保候审人员的时限不得超过十二个月。在这段期间内,涉案人员或是被告人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范,积极配合司法机关开展相关的调查活动。若案情尚未了结,经过合法程序,可以适当延长取保候审的期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二、取保候审三年了没消息还有事吗

并不存在任何将取保候审期限设定为三年的情况。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等机构所进行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限制性措施——取保候审,其最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因此,准确地讲,并不存在取保候审期限为三年的情况。

取保候审,这是一项由侦查机关依法要求犯罪嫌疑人提供担保人或者缴纳保证金,同时向其出具保证书,以确保其不会逃避侦查或者阻碍调查工作,并且在需要时能够随时接受传唤的一种强制性措施。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

(一)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

(二)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

(三)不得从事特定的活动;

(四)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两款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

违反取保候审规定,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三、取保候审后开庭后多久判刑

待取保候审之后,从法庭开庭到最终宣告刑期的整个过程所需耗费的时间,常常要依据相关事件的繁复程度及法庭对其工作的统筹安排而定。普遍而言,一审中的公诉类事件,应当在收案之日起的二个月之内宣告裁决,最晚也不能超出三个月的期限。然而,对于那些可能被判处死刑或涉及附带民事诉讼的事件,以及存在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所述特定情形之一的事件,经过上级人民法院的批准,可以将审判期限延长至三个月;如遇特殊情况仍需延长的,则须上报请求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然而,以上所述仅为一个大致的时间框架,具体的审理时限会因为每个事件的独特性而有所差异。若事件事实清晰明确且证据充足,那么可能会更快地做出判决;反之,若案情错综复杂,那么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审理。

一般情况下,被取保候审人员的时限限制在十二个月内。在此期间,涉案人员或被告人需严格遵循法律,配合司法机关进行调查。若案件未结,经合法程序,可延长取保候审期限。这是为了保障司法公正,确保涉案人员或被告人在法律框架内受到妥善处理。

网站地图
看完仍有疑问?想要更详细的答案?
更快速 更准确 更全面
还有疑问?马上咨询在线专业律师,3分钟快速回复!立即咨询

想获取更多刑事辩护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