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损害赔偿 > 名誉毁谤 > 造谣诽谤罪定性吗

造谣诽谤罪定性吗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11.01 · 1674人看过
导读:判定诽谤造谣犯罪需满足:诽谤信息被点击、浏览次数超五千,转发五百次以上;导致受害人或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被告人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证据收集可要求被告人提供其供述和辩解,也可要求提供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
造谣诽谤罪定性吗

一、造谣诽谤罪定性吗

诽谤与造谣行为的法律定性解析

在认定诽谤与造谣犯罪时,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方可予以判定:

第一,同一诽谤性信息实际被点击或浏览达到了累计超过五千人次之多,且该信息被转发的次数亦达到了累计超过五百次的标准;

第二,该诽谤性言论导致了受害人或其近亲遭受严重的精神创伤,甚至出现精神失常、自我伤害乃至自杀等极端情况;

第三,在过去两年内,被告人曾因诽谤行为受到过行政处罚,但之后再次实施诽谤行为者以及存在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关于证据收集方面,可要求被告人提供口供、录音等相关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二、造谣诽谤罪怎么处罚

根据法律法规,恶意造谣或诽谤他人者,可能面临五天以下的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若情况较为严重,将被处以五天至十天的拘留,同时需缴纳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如果上述行为涉及到实质性的犯罪,例如言语上的侮辱或者诽谤等伤害他人需接受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甚至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罚。

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案件只允许受害者提起诉讼,但若严重危及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秩序以及国家利益时,则不受此限制。

行为人通过信息网络实施了第一处提及的行为,即通过信息网络侮辱或恐吓他人,若遭遇其侵害的受害者无法自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又实属困难提供有效证据的时候,人民法院有权要求公安部门提供协助调查。《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造谣诽谤罪者怎么判

关于诽谤罪或称造谣诽谤罪的法定刑事责任,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对此有所规定。凡触犯该项罪名者,将面临最高三年有期徒刑,至少半年不等的拘役,甚至于多项权利也有可能受到限制或者被剥夺。

然而,在决定特定被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时,不仅需要考虑他/她所实施的诽谤行为的手法、发生场所及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等因素,还得结合其他相关因素予以全面斟酌,比如是否得到了受害人的谅解等。假如被指控的行为情节较为轻微,且得到受害人的宽恕与谅解,那么在实际处分上或许会进行从轻处理。反之,如果造成的影响极其恶劣,例如使得被害人出现精神异常状况,甚至逼迫受害人走向自残、自杀等极端道路,那么此类事例就极有可能面临更为严厉的处罚。另外,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即便诽谤内容并未被实质传播扩散出去,但只要其被点击、浏览的人次累计超过五千次,或者被转发的次数突破五百次,便应当被视为符合刑法定义中的“情节严重”。

因此,最终的判决结果需要根据事例的所有细节状况,由依法行使审判权的法院作出公正而适当的裁决。

判定诽谤造谣犯罪需满足:诽谤信息被点击、浏览次数超五千,转发五百次以上;导致受害人或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被告人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证据收集可要求被告人提供其供述和辩解,也可要求提供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

网站地图

更多#名誉毁谤相关

  • 450次阅读
  • 造谣诽谤罪的量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024-05-21 956次阅读
  • 2024.09.30 1930次阅读
  • 342次阅读
  • 对于认定诽谤造谣罪的关键要素,在于行为者是否蓄意编造不实之词,并以公然传播的形式侵害他人的声誉形象。若其行为致使他人社会地位、名誉及形象受到贬损,极大程度上给他人的人格尊严带来了负面冲击,便有可能被判定为此类犯罪。例如,在网络环境下毫无根据地散播与他人相关的消极虚假言论等等。
    2024-09-15 903次阅读
  • 2024.09.30 1905次阅读
  • 418次阅读
  • 首先,行为人需实施捏造不实信息的行为,即凭空臆想出具有损毁他人声誉性质的言论或观点。其次,此类虚构的信息还需要通过传播渠道进行扩散,以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和知晓。再次,所传播的内容必须是针对性的,能够确切指向某个特定的个体或群体。最后,行为人的此种行为必须达到一定的恶劣程度,例如给受害者的名誉带来了重大损失,或者对社会公共秩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024-09-18 832次阅读
  • 2024.09.25 2100次阅读
  • 323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名誉毁谤最新文章

遇到名誉毁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