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都是判缓刑吗
取保候审此项法律程序并未保证必定能够判处缓刑。取保候审仅仅作为一种刑事强制性手段,旨在确保刑事诉讼程序得以平稳有序地进行,并不具备任何对案件最终裁决结果的预先判断功能。
至于缓刑之具体适用,则需综合考量诸多方面的因素,例如犯罪行为性质、情节严重性以及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乃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有诚恳的认罪态度等在内。尽管从某些角度来看,被取保候审的当事人可能代表其犯罪情节相对较为轻微,然而这绝非判定缓刑的唯一或绝对要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二、取保候审的条件是什么
对于取保候审这一名词,您或许有些陌生。
它是指在刑事诉讼程序进行过程中,侦查、起诉以及审判机关为保障刑事追诉罪犯的权益,维护公共安全,预防犯罪嫌疑人逃脱法律制裁所采取的一项重要刑事强制措施。
具体而言,即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刑事追诉但尚未被刑事拘留之人,为了阻止他们逃避侦查、起诉及审判,依照相关法规要求,必须提交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同时签发相应的保证书,确保随时待命出庭受审。
取保候审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条件来决定是否批准:
(1)可能会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
(2)有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然而实行取保候审并不足以引发社会的潜在风险;
(3)犯罪嫌疑人存在严重疾病、生活无法自理,或者正处于孕期或哺乳期等事实,实施取保候审也能有效降低潜藏的社会风险性;
(4)截止羁押期限结束之日,仍未能完成案件审理工作,此时需通过实行取保候审来继续相关工作流程。
需特别注意,取保候审应由公安机关加以执行。
三、取保候审都快一年了没动静怎么回事
取保候审期限最长为十二个月。倘若历经此间将近一年仍然没有新的动态出现,这可能源于多方面因素影响。例如,所涉事例错综复杂,调查核实工作尚待完善;或证人证言仍在收集整理以及审查核验过程当中。然而,一般而言,在此期间内,司法机构当始终与当事人保持有效的信息互动。应当留意到,事例是否已经移交至检察机关进行审查并提起公诉,抑或是依然停留在公安机关的侦查阶段。若对此类情况感到困惑不解,建议积极主动地与负责办理该案的司法机关取得联系,以获取关于事例最新进展的详细信息。同时,务必严格遵循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确保能够随时接受传唤,避免因此而引发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取保候审并不等同于事例的终结,仍需耐心等待最终的处理决定。
取保候审并不能保证判处缓刑,它仅是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确保程序顺畅,不预测案件结果。缓刑的适用需综合考虑犯罪性质、情节、社会危害和嫌疑人态度等多种因素。取保候审可能意味着犯罪情节较轻,但这并非决定缓刑的唯一标准。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