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时间没到会逮捕吗
在取保候审这一阶段,倘若犯罪嫌疑人违反了与之相关的法律规定,又或是出现了新的确凿证据揭示其罪行重大且可能会遭受较重刑罚的情况,那么他们很可能会面临改变已有的取保候审状态,即被采取逮捕的强制措施。总体来看,取保候审这种刑事诉讼程序中的特别措施,旨在确保犯罪嫌疑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享有基本的人权,同时也有助于案件的深入调查以及公正审判的进行。
然而,假如在取保候审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存在销毁或伪造关键证据、协同他人共同作弊,或者干扰证人提供真实证词等有害于警方侦查、检方起诉及法院审判的行为,亦或是其在未经执行机关许可的情况下擅自离开发源地,亦或在受到传唤后未能按时赴约等行为的时候,那么他们就面临着被改变现有的取保候审待遇,以逮捕作为替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
【逮捕的条件】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
(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四)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
(五)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应当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质、情节,认罪认罚等情况,作为是否可能发生社会危险性的考虑因素。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或者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予以逮捕。
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二、取保候审后还会判刑拘役吗
1、获得取保候审这一非拘禁性强制措施并不意味着被保释者一定将面临法律制裁。
2、取保候审制度结束之后,被告是否会受到进一步的审判惩罚,必须依据审判程序得出的结论来确定。
这是因为取保候审仅仅代表了一种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不得离开案件处理地,等候后续审判的行为限制措施,它并不能直接影响法官对于案情的判断和刑罚裁量。
办理取保候审的流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
申请、决策、执行环节。
若是满足了相关的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及他们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家属、律师团等权益代表则可以申请启用取保候审机制。
在此过程中,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三方司法机构都拥有独立的决定权,决定是否启动取保候审程序。
一旦司法机构做出了取保候审的决策,就需要责令嫌疑人、被告人缴纳相应的保证金或者寻找合适的担保人。
而实施取保候审的具体执行工作将由公安机关执行,公安机关在执行过程中,需向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详细解释各种在取保候审期间须遵守的法定义务以及酌定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三、取保候审期间死了怎么办
取保候审制度,是我国刑事司法程序中实施强制措施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此期间,假设被取保候审者不幸离世,那么此项调查或诉讼程序通常会随即画上句号。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当涉嫌犯罪的嫌疑人或被告人宣告死亡时,其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即刻终止。然而,如果该行为存在对受害者造成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的情节,当事人可以继续主张民事赔偿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已故受害者的遗产依然需要在其本人负债的范围内进行赔偿分配。至于具体的处置办法,同样将取决于事件各个阶段的性质、案情发展及其关键证据等因素。例如,一旦事件已然迈入审判环节,那么法院将会依法做出符合法律程序的裁判和决定。
取保候审期间,若嫌疑人违法、新证据显示罪行重大或行为妨害侦查、起诉、审判(如销毁证据、作弊、干扰证人、擅自离境、拒不到案),则取保候审可能被撤销,转为逮捕。此举旨在平衡人权保障与案件公平处理。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