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损害赔偿 > 名誉毁谤 > 最高人民法院审理诽谤罪的标准是怎样的

最高人民法院审理诽谤罪的标准是怎样的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11.06 · 1593人看过
导读:诽谤罪指故意编造并广泛传播虚假事实,严重损害他人人格与名誉。最高法审理时,重点考察:诽谤手段与情节,如网络传播范围与影响;言论恶劣程度及对受害者名誉的损害;行为人主观恶意与目的强度。
最高人民法院审理诽谤罪的标准是怎样的

一、最高人民法院审理诽谤罪的标准是怎样的

诽谤罪乃故意捏造虚假事实且广泛散播,该行为可能严重贬损他人人格尊严与毁坏其名誉声望。在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此类案件之时,往往需要深入考量以下几大要点:

首先,诽谤行为之具体情节及手段,例如是否借助于公开发布的网络平台进行大范围传播,传播的广度与影响力等相关因素;

其次,诽谤言论之严重程度,对受害者名誉所造成影响之大小;

再次,行为人主观意图之强烈程度及其恶意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二、最高人民法院对于死刑法律具体有何解释

严格精确地说,在有关死刑或死刑缓期执行的案件向上级提出复核申请后,应当一件案件单独进行上报,不可混淆或重叠。

在整套向上一级递交的完备文件中,包括了五份关于报请复核的报告,第一次,第二次审判裁判的法律文书,对死刑相关案件的全面报告以及所有案件的完整档案和证据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死刑案件的综合报告,第一和第二审的裁判文书以及原始审理报告都需要呈上电子版文稿。

并且,作为相同案件处理的案件也必须提交给有整个案件的完整档案和相应的证据材料。

如果曾经接受过重审判,那么原来第一和第二审的案件档案应当全部加入到此次上报材料中。

关于刻录上报材料的报告,应当详细列出案件的名称,简单的故事背景,整个审判程序以及最终的裁决结果。

在死刑案件的综合报告中,应当包含如下关键元素:

(一)包括被告人和受害者的主要个人信息

若被告有任何犯罪记录或者之前曾受到过行政处罚,应具体列出;

(二)案件的起源和审理历程。

如若案件以前曾被要求重审,应当明确指出要求重新审判的原因,时间,案件编号等相关细节;

(三)案件的侦破情况。

若为借助技术手段抓捕嫌疑人以及破获案件,以及涉及自首立功认定的情况,皆需详尽描述;

(四)第一审期间的审理情况。

包括控诉方和辩驳方的观点,第一审判确认的犯罪事实,以及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的意见;

(五)重审事宜或者高院复核阶段。

包含上诉的理由,检察院的建议,重审或者高院复核确认的事实,判决采信的情况及其依据,各方的态度以及采纳的态度。《刑法》第六十七条

【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被采取强制措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三、最高人民法院对醉驾怎么判

驾驶员醉酒后驾车被视为严重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这种情况被称为“危险驾驶罪”。就实际司法审判而言,最高人民法院在对这类事例进行判决时,会依照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考虑:首先是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其次是行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与情节;此外还有是否已经导致了实际损害后果等。通常来说,如果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较少,未曾引发过交通事故,又是初次犯罪,并且有较好的认罪悔罪态度,那么可能会被判处短期的拘役,同时还要缴纳罚金。然而,如果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较高,或者存在严重的超速行驶逆向行驶等恶劣的驾驶行为,甚至已经造成了人员伤亡或财产重大损失等严重后果,那么相应的判刑力度将会加大。但是,具体的量刑标准仍然需要根据各种情节进行综合评估,以保证判决结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醉酒驾驶行为对公共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必须坚决予以杜绝。

诽谤罪指故意编造并广泛传播虚假事实,严重损害他人人格与名誉。最高法审理时,重点考察:诽谤手段与情节,如网络传播范围与影响;言论恶劣程度及对受害者名誉的损害;行为人主观恶意与目的强度。

网站地图

更多#名誉毁谤相关

  • 构成诽谤罪的,最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2024-06-08 1315次阅读
  • 2024.07.27 6819次阅读
  • 主要是对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主要规定了网络上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情形,以及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行为等。
    2024-06-02 901次阅读
  • 2024.06.30 12612次阅读
  • 诽谤罪涉及多人时,具体人数无明确规定,但需综合考虑。 若同一诽谤消息实际点击、浏览量达五千次以上或被转发五百次以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可视为“情节严重”。 因此,诽谤行为涉及的人数并不是唯一判断标准,还需结合传播范围和影响程度来认定是否构成犯罪。
    2024-09-18 1273次阅读
  • 2024.06.12 8611次阅读
  • 单独操作即可完成任务。公共场所侮辱、攻击他人或编造虚假事实诋毁,情节恶劣者,将受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等惩罚。受害人提起诉讼时,法院有权要求公安机构提供必要协助。
    2024-09-18 1235次阅读
  • 2024.07.10 36729次阅读
  • 毁谤与诽谤在多个层面存在差异。首先,定义上,诽谤是故意捏造并传播不实言论,恶意攻击他人声誉;而毁谤则更多指用言辞辱骂或贬低他人。其次,在法律上,诽谤是明确的罪名,而毁谤则无专门规定。诽谤罪涉及侵害他人人格权益和名誉,其客观表现为公然贬损他人形象,破坏名声,且犯罪主体需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主观上必须是故意为之。
    2024-09-18 1192次阅读
  • 2024.06.16 42608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名誉毁谤最新文章

遇到名誉毁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