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羁押期间如何计算
依据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范,犯罪嫌疑人在被依法羁押期间,其羁押期通常自被羁押之日起开始计算。然而,在侦查阶段,羁押期限原则上不应超过两个月。若遇案情复杂且期限届满仍无法结案的情况,可由上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的羁押期限。而对于那些犯罪嫌疑人可能会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重大案件,如果按照法律规定的延长期限仍然无法完成侦查工作,则需经过省级、自治区或直辖市级人民检察院的批准或决定,方可再次延长两个月的侦查羁押期限。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明确规定,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逮捕之后的侦查羁押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两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六条
【一般侦查羁押期限】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二、羁押期间缓刑如何执行
在羁押期间被宣告缓刑的,一般是在判决生效后开始执行缓刑。缓刑考验期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在羁押期间,罪犯仍应在羁押场所服刑,但缓刑期间不实际执行原判刑罚。
缓刑期间,罪犯需遵守相关规定,如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法律规定等。同时,司法机关会对缓刑罪犯进行监督考察,以确保其遵守缓刑条件。
如果在缓刑考验期内违反缓刑规定,可能会被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具体的执行程序和要求会根据不同地区的司法实践和相关法律法规有所差异。
总之,羁押期间缓刑的执行需要遵循法律规定和司法程序,以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三、羁押期满后如何办理释放手续
羁押期满后,办理释放手续通常需遵循以下流程:首先,羁押场所会在羁押期限届满的当日,及时通知相关办案机关。办案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办理释放手续。其次,相关人员需携带羁押期间的相关法律文书,如逮捕证、拘留证等,以及本人身份证明等材料,前往羁押场所办理释放手续。羁押场所会对相关材料进行审核,确认羁押期限已满且无其他未决事宜后,办理释放手续,为被羁押人出具释放证明。被羁押人凭借释放证明,即可离开羁押场所,恢复自由。若在办理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向羁押场所或办案机关的法律部门咨询。
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期从羁押日开始计算,侦查阶段原则上不超过两个月。案情复杂可延长一个月,重大案件可再延长两个月,但须经上级检察院批准。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最长不超过两个月。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