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衅滋事轻伤二级和解怎么判刑的
寻衅滋事导致轻伤二级,即便双方达成和解,依旧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从法律层面来讲,寻衅滋事罪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犯罪范畴。
依据相关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经验,寻衅滋事致使一人及以上受轻伤属于情节恶劣的情形。
在量刑方面,针对已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人民法院会全面考量犯罪性质、赔偿金额、赔礼道歉以及真诚悔过等因素,能够降低基准刑的50%以下;若犯罪情节较轻,可降低基准刑的50%以上或者依法免除处罚。
通常情况下,寻衅滋事致轻伤二级,倘若不存在其他加重情节,或许会被判处大约一年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适用缓刑也存在可能性,不过最终的量刑还是由法院依据案件的整体状况来判定。
二、寻衅滋事轻伤一级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寻衅滋事致轻伤一级的量刑标准
关于轻伤一级及轻伤二级的相关司法解释:
首先,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导致轻伤一级的情况,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留或者管制;
其次,若不慎造成他人轻伤二级或轻伤一级,则需承担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留或者管制的惩罚;
同时,如果聚合多个同伙,持续多次进行随意伤害他人以及挑衅滋事等违法犯罪行为,按照法律规定,将会受到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的严惩;对于聚众斗殴中起主导作用与积极参与者,将会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留或者管制的处罚;若多次进行聚众斗殴、持械聚众斗殴、屡次扰乱社会秩序,那么将要面对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严厉制裁。
对于轻伤一级的判定标准如下:
第一,头颈部创口或者疤痕长度累计达到20.0厘米以上;
第二,头颈部撕脱伤的面积累积达到50.0平方厘米以上;如果头皮缺损面积累计达到24.0平方厘米以上也符合判定条件;
第三,出现颅骨凹陷性或者粉碎性骨折;
第四,当颅底骨折伴随有脑脊液渗出时;
另外还有脑挫伤、颅内出血、慢性颅内血肿、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等病症;
第五,外伤引发的脑积水;
第六,颅内动脉瘤;
第七,脑梗死;
第八,外伤性颅内低压综合症;
第九,脊髓损伤导致对外排泄功能产生影响;
第十,脊髓挫裂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二百三十四条之一
【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的器官,或者强迫、欺骗他人捐献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盗窃、侮辱、故意毁坏尸体、尸骨、骨灰罪】违背本人生前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或者本人生前未表示同意,违反国家
违背其近亲属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三百零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三、寻衅滋事轻伤有犯罪前科怎么判刑
寻衅滋事罪致人轻伤的情形下,犯罪嫌疑人曾有犯罪前科,应当如何量刑
对于曾有过违法犯罪记录的人士再次触犯寻衅滋事罪行,则通常会遭受更为严厉的法律制裁。
一般而言,寻衅滋事罪会被判罚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然而,若该违法人员之前就有过类似的案底,那么其所受到的惩罚会更为严重。
至于最终的判决结果以及执行期限,这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其中包括罪犯是否属于初次犯罪、是否曾经自首等等。
需注意的是,若曾有过犯罪记录的人士后续再次发生新的违法犯罪行为,只要满足累犯的条件,即构成累犯,将面临更严重的法律责任和处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寻衅滋事罪主要是指通过随意的挑起纷争、殴打他人、骚扰他人、任意毁坏、占有他人财物,以及在公共场合制造混乱、严重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等方式来犯下的违法犯罪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在探讨寻衅滋事轻伤二级和解怎么判刑的时候,要明确和解只是一个量刑情节。一般而言,寻衅滋事造成轻伤二级,即便双方和解,也不能完全免除刑事责任。除了判刑问题,还有一些相关的重要事项需要考虑。例如,受害者在和解后是否还能要求额外赔偿,这关系到受害者权益的进一步保障。另外,和解协议的内容与效力在法律上也有严格的规定,如何确保和解协议合法有效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如果您对寻衅滋事轻伤二级和解判刑中的这些相关法律问题仍有疑问,或者想进一步了解类似案件的处理细节,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的法律人士将为您提供详细解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