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暴力是指什么行为
在普遍意义上,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通过暴力手段如殴打、捆绑、折磨、限制人身自由,或是频繁使用侮辱性言辞或恐吓等不当行为进行的身心侵害。其中,较为常见的情形包括丈夫对妻子施加的暴力行为,以及父母对子女持续性的言语虐待等。这些行为不仅会给受害者带来肉体上的痛苦,更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
二、遭遇家庭暴力该如何寻求法律保护
遭遇家庭暴力,可通过以下途径寻求法律保护:
首先,及时报警。警方出警后会制作笔录,固定家暴证据,还可依情况对施暴者出具告诫书。这对防止暴力升级及后续维权很关键。
其次,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可书面或口头申请,法院受理后会在72小时内作出裁定,情况紧急的24小时内裁定。保护令可禁止施暴者实施暴力、骚扰、跟踪等行为,责令其迁出住所等。
再者,收集证据。如医院诊断证明、伤情照片、家暴现场视频、证人证言等,为后续离婚诉讼或其他法律程序做准备。若因家暴导致身体受到严重伤害,还可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向检察院、法院控告其故意伤害等犯罪行为。
三、家庭暴力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家庭暴力需承担多种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受害者可在离婚诉讼中要求实施家暴方给予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若涉及子女抚养权争夺,家暴行为会被视为不利于抚养孩子的因素,影响抚养权归属。
-行政责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家庭暴力,尚未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可对行为人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刑事责任:若家暴行为情节严重,构成虐待罪、故意伤害罪等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当探讨家庭暴力是指什么行为时,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对其定义的认知上。家庭暴力除了常见的身体暴力行为外,还涵盖精神暴力等。遭受家庭暴力后,受害者往往面临诸多难题,比如在离婚时如何争取更多权益,毕竟长期的家庭暴力对受害者身心造成伤害,在财产分割上应有所倾斜。而且孩子抚养权归属问题也很关键,考虑到家暴环境对孩子成长不利,非家暴方在争取抚养权上有一定优势。若你对家庭暴力行为认定、离婚权益争取、抚养权归属等有疑问,点击网页底部“立即咨询”按钮,获取专业法律建议。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