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立案后才取得征地批文,这种情况下征地批文的效力存在争议。
从法律程序上看,正常应是先有合法的征地批文,才开展拆迁等后续工作。若先拆迁立案而后才有批文,可能违反法定程序。
不过,若后续能及时补办完善相关征地审批手续,且符合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实体要件,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补正程序瑕疵,使征地批文及基于此的拆迁行为具有法律效力。但如果无法完善手续,那么该征地批文及相关拆迁行为可能被认定为违法无效,被拆迁人可通过法律途径主张自身权益,要求确认违法并获得相应补偿安置等。具体需结合实际情况,由专业法律人士依据详细材料综合判断。
二、拆迁立案后补的征地批文所签协议有效吗
拆迁立案后补的征地批文所签协议效力需具体分析。
根据法律规定,合法的征地拆迁需先取得征地批文等合法手续。若在立案后补批文,要看该批文最终是否被认定合法有效。如果批文最终经法定程序认定为合法,且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没有欺诈、胁迫等情形,那么协议可能被认定为有效。
然而,若批文最终被认定不合法,比如存在越权审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情况,即便签订了协议,由于征地拆迁的基础不合法,协议很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或可撤销。当事人可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途径主张权利,要求确认协议效力。
三、拆迁立案后取得征地批文,协议是否仍有效
一般情况下,拆迁立案后取得征地批文不必然导致之前签订的协议无效。
若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等可撤销或无效情形,即使后续取得征地批文,协议仍然有效。因为协议效力主要依据《民法典》等相关规定判断,双方应按约履行。
不过,若征地批文显示征收范围、补偿标准等与原协议有重大冲突,导致协议履行基础丧失,可能需要对协议进行变更或重新协商。若一方因此主张协议无效,需通过法定程序,由法院或仲裁机构认定。总之,要结合协议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判断协议效力。
当探讨“立案后才有征地批文协议是否有效”时,除了协议本身效力问题,还有相关联的重要情况。立案后才获取征地批文,可能涉及程序违法,这会影响到被征地者的合法权益。比如,这种情况下被征地者后续可能面临补偿不合理等状况。并且,即便有了征地批文,其合法性也需要进一步考量,若批文本身存在问题,那么协议效力更会大打折扣。如果你在遇到立案后才出现征地批文这类情况时,对协议效力判断、后续补偿权益保障等有疑问,别再纠结,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你解惑。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