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分财产性利益在我国司法实践和理论中可成为盗窃罪对象。财产性利益具有经济价值、能以金钱衡量且可转移,像债权、服务等。构成盗窃罪对象的财产性利益要具备管理可能性、转移可能性和价值性。
2.例如,利用技术手段增减网络账户积分并兑换商品,这种可兑现的积分就属于能成为盗窃罪对象的财产性利益。不过,并非所有财产性利益都能成为盗窃对象,判断需综合考量行为是否符合盗窃罪构成要件。
3.若遇到涉及财产性利益的法律纠纷,建议及时保留相关证据,如交易记录、通信信息等。同时,尽快咨询专业法律人士,以获取准确法律建议和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财产性利益被盗后法律如何定性
财产性利益被盗,在我国刑法中通常以盗窃罪定性。财产性利益属于盗窃罪的犯罪对象,它是指财物以外的有财产价值的利益,如债权、服务等。
构成盗窃罪需满足一定条件,主观上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财产性利益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秘密窃取行为。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采取自认为不被财物所有者、保管者发觉的方法,暗中将财产性利益转移为自己占有。
例如,行为人通过篡改他人网络账户信息,盗刷他人虚拟货币交易额度获利,就可能构成盗窃罪。一旦认定构成盗窃罪,将根据盗窃财产性利益的价值数额,依照《刑法》相关规定量刑,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等。
三、财产性利益被盗能否以盗窃罪定罪
财产性利益被盗通常能以盗窃罪定罪。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盗窃罪的对象不仅包括有形财物,还涵盖财产性利益。财产性利益是指具有经济价值、能够用货币衡量且可转让的利益,如债权、网络虚拟财产等。
当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平和手段获取他人财产性利益,且达到盗窃罪入罪标准时,可认定为盗窃罪。例如,通过技术手段盗刷他人支付宝内的资金,实质是非法获取他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债权这一财产性利益,应以盗窃罪论处。不过,具体认定需结合案件实际情况,考量行为方式、数额等因素。
当探讨财产性利益是否属于盗窃罪对象时,我们不仅要明确其法律界定,还要关注与之相关的拓展问题。比如,若财产性利益被认定为盗窃罪对象,那么在实际案件中,该如何准确计算被盗财产性利益的价值呢?这往往涉及到诸多复杂因素,不同类型的财产性利益计算方式也不尽相同。另外,当财产性利益被盗后,受害者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举证呢?这也是司法实践中常面临的难题。如果您对财产性利益属于盗窃罪对象这一问题,以及其价值计算、举证等相关问题存在疑惑,别错过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让专业法律人士为您解惑。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
想获取更多刑事辩护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