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Title} {ArticleTitle}](//p.64365.com/zs_content_img/0/237/6.jpg)
中国的社会还是一个人情社会,办事第一感觉都是找熟人。但是无论是找熟人的人还是被的熟人,如果利用手中的权利做一些出格的事,轻则违法,重则构成犯罪。银行信用社信贷人员往往手里都有点权力,现在贷款的人有日益增多,信贷员在审批贷款时就更应仔细审查贷款人的资料了。那么假如信贷员私自违规为他人发放贷款,此时违法发放贷款罪的认定是怎样的呢?请一起在下文中进行了解。
违法发放贷款罪的认定是怎样的
认定违法发放贷款罪,可以从该罪构成要件入手。
1、客体要件
违法发放贷款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具体是国家的贷款管理制度。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玩忽职守或者滥用职权,发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3、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只能由中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服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城乡信用合作社及其他经营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上述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构成,其他任何单位包括外资金融机构(含外资、中外合资、外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等)和个人都不能成为本罪主体。
4、主观要件
违法发放贷款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于其非法发放贷款行为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是出于过失,这种过失一般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至于行为人实施的发放贷款行为本身,则是出于故意,尤其滥用职权,更是故意而为,但违法发放贷款罪属于结果犯,行为人对行为的故意并不影响其对结果的过失,因而违法发放贷款罪仍属于过失犯罪。
满足以上四要件的情况下,即可认定为违法发放贷款罪。
处罚规定:
《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条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关系人的范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有关金融法规确定。
关于“数额巨大”和“造成重大损失”的认定,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四十二条[违法发放贷款案(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违法发放贷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二)违法发放贷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司法实践中,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参照上述数额标准或幅度,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确定在本地区掌握的具体标准。
在发放贷款的情况下,也是需要严格按照内部的规定来对申请人的资格进行审核的,要是不符合发放贷款的条件,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是不允许发放贷款,否则就有可能触犯违法发放贷款罪。而实践中需要先对违法发放贷款的行为作出认定,才能知道是否真的构成此罪,然后才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