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刑法罪名库 > 危害公共安全罪 > 丢失枪支不报罪
  • 什么是丢失枪支不报罪

    丢失枪支不报罪,是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规定,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查看详细>>
  • 丢失枪支不报罪构成要件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枪支县有较大的杀伤力,一旦丢失,对社会即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确保公务用枪的安全,《枪支管理法》对公务用枪的日常管理有严格的规定,要求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必须妥善保管枪支,确保枪支的安全,严防发生枪支被盗、被抢、丢失或者其他事故。这是依法配备公务用枪人员应尽的职责。同时,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所配备的枪支一旦发生被盗、被抢或者丢失的事件,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以免造成严重后果。丢失枪支不报,是严重违反法律规定、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近年来,持枪犯罪案件不断增多,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单位和人员疏于枪支管理,屡屡发生枪支被盗、被抢或丢失的事件,从而使枪支流做社会,为犯罪分子所获取、利用。对公共安全形成潜在的严重威胁。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丢失枪支后不及时报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这里的丢失,既包括因行为人保管不善而遗失,也包括枪支被盗、被抢、被骗或其他丧失对枪支控制的情况。

    第一,这里的不及时报告,是指在发现枪支丢失后未立即报告,这是构成本罪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行为人在枪支丢失后一段时间内一直未发觉丢失而被他人利用作案时,不宜认定其是不及时报告。如果行为人对枪支保管完全是按照规定,但因意外发生被盗、被抢而及时报告的,不构成本罪。如果行为人违反枪支管理规定在使用、存放时被盗,即使及时报告的,也应承担过失责任,但不构成本罪。

    第二,丢失公务用枪不及时报告的行为,只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才构成本罪,这是本罪成立的一个法定要件。上述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严重后果是枪支丢失落人犯罪分子手中被予以持有、使用或因枪支走火等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后果的等。

    三、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即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

    可以配备公务用枪的有:

    (1)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机关的人民警察,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和担负案件侦查任务的检察人员,海关的缉私人员。

    (2)国家重要的军工、金融、仓储、科研等单位的专职守护、押运人员在行守护押运任务时确有必要使用枪支的。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枪支丢失但不及时报告。如果不知道枪支丢失而没有报告的,不构成本罪。行为人对于枪的丢失,可能是出于过失,但不及时报告,却是出于故意。

    查看详细>>
  • 丢失枪支不报罪认定


    刑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是丢失枪支不报罪的法律规定。如何认定本罪的罪过形式,长期以来在学界的认识并不统一,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本罪的罪过形式是故意,因为行为人对丢失枪支的行为主观上是明知故意的。其二认为本罪的罪过形式是过失,理由是行为人对严重后果的发生是出于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的心理态度。其三认为本罪的罪过形式既可以是过失,也可能是间接故意,理由是行为人对严重后果的发生不仅可以出于过失的心理态度,而且可以出于放任的心理态度。
    其中,第一种观点将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的行为作为判断犯罪主观心理态度的根据,而丢失枪支不报告罪是结果犯,行为是故意的不意味着对结果的心理态度也是故意的。第三种观点认为本罪主观方面既可以是过失也可以是间接故意并不妥当。因为过失犯罪的成立以法律有明文规定为限,如果在认为本罪是故意犯罪的情况下又成立过失犯罪,将违反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此外,对于本条犯罪,刑法只规定了一个法定刑,如果认为本罪既可以是故意犯罪又可以是过失犯罪,却适用相同的法定刑,也违反了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因此,第二种观点即认为本罪的罪过形式是过失成为学界通行的观点。
    首先,认定本罪的罪过形式是过失与实际情况不符。行为人丢失枪支后,对于枪支流失于社会对公共安全的潜在危险,理智正常的人都能够预见,因此不存在疏忽大意成立的余地。如果已经预见发生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却因为怕受到处分而不及时报告,对危害后果的发生怀着侥幸的心理以致严重后果发生,只能认定行为人为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即间接故意),而不能认定为“轻信能够避免”。其次,本罪存在间接故意成立的可能,即行为人丢失枪支后不及时报告,对严重后果的发生听之任之。第三,不能排除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基于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在法律上的地位是相同的,既然间接故意可以构成,直接故意当然也可以构成;而且,不排除在某些情况下,行为人出于其他的目的(例如报复社会)而对严重后果的发生持希望的态度。
    1.不违反认定罪过的基本规则。要认识这一点,可以借鉴有学者提出的客观超过要素的概念,即认为在故意犯罪的客观要件中,有些要素并不是故意的认识内容,而只是决定某一行为是否达到应受刑罚惩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的客观要素。在犯罪的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有些主观要素(如犯罪的目的)不需要存在与之相对应的客观事实;同样,有些客观要素也可能不需要存在与之相对应的主观内容。具体到本罪的构成要件中,“严重后果”属于客观的超过要素,在主观方面并不需要对其有希望或者放任的意志因素,它只是决定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行为是否达到应受刑罚惩罚程度的一个客观要素。因此,将本罪认定为故意犯罪时,故意的意志因素并不指向作为客观的超过要素的“严重后果”。可见,将丢失枪支不报罪认定为故意犯罪并不违反刑法关于认定罪过的基本规则。
    2.认定本罪的罪过形式是故意符合罪刑相适应的原则。虽然本罪是故意犯罪,但本罪主观方面的意志因素并不是对作为客观的超过要素的“严重后果”的希望或者放任态度,而是对“枪支失控状态”的希望或者放任态度,因此,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大大降低。这样,虽然本罪是故意犯罪,但是配置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法定刑亦符合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
    3.认定本罪的罪过形式是故意符合本罪认定的实际情况。在司法实践中,很难想象对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的行为直接追究刑事责任。而当发生“严重后果”时,司法机关也很难考证行为人对“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因此,实际的情况是只要发生了“严重后果”,不管行为人的心理态度是希望、放任,还是轻信能够避免,都认定为丢失枪支不报罪。因此,将“严重后果”作为客观的超过要素,进而将本罪认定为故意犯罪,符合司法实践中认定本罪的实际情况。

    查看详细>>
  • 丢失枪支不报罪量刑标准

    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查看详细>>
  • 丢失枪支不报罪立案标准

    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丢失的枪支被他人使用造成人员轻伤以上伤亡事故的;

    (二)丢失的枪支被他人利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三)其他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

    查看详细>>
  • 丢失枪支不报罪法条及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

    (公通字[2008]36号)

    第六条 [丢失枪支不报案(刑法第一百二十九条)]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丢失的枪支被他人使用造成人员轻伤以上伤亡事故的;

    (二)丢失的枪支被他人利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三)其他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

    查看详细>>

我要提问 提交

2024-05-01 10:27:00

欺骗感情精神损失费怎么赔偿

最近回复:

解析:关于通过司法手段获取精神损失费赔偿的相关法律规定具体内容如下所述:首先,因合同当事人任何一方存在违约行为,对另一方的人格权造成了严重伤害并且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精神损害后果时,尽管受害方选择主张违约方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同时请求给予精神损失方面的经济补偿;其次,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侵权者侵犯自然人的人身权益且对受害者产生了严重的精神损害,那么受到侵害的自然人都有权利要求获得精神损失费的赔偿。同样地,如果侵权者是因为故意或重大过失而侵犯了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品,从而导致受害者遭受严重的精神损害,那么受害者也同样拥有请求精神损失费赔偿的权利。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侵权行为的目的、方式、场合等具体情节;(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六)受理诉讼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六条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损害对方人格权并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受损害方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不影响受损害方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2024-05-01 10:24:00

微信支付被法院冻结怎么解除

最近回复:

解析:您可通过与法庭进行有效沟通,待法庭对相关资产依法解冻之后,微信平台将自动恢复正常使用状态。在面对个人资产被法院冻结的问题时,常用及有效的解决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可适时提出适当的担保,并在获得申请保全方的认可之后,请求法庭予以解冻;其次,如能主动履行应尽之债款,则在申请人向法庭申请撤回诉讼后,经法庭裁定准予撤诉,便可顺利解除冻结措施;再次,积极与申请人展开协商,若能得到其同意,申请人亦可向法庭提交解冻申请;最后,若发现法院冻结行为存在误判或不当之处,可及时向法庭提出异议,请求解除冻结。若经过法庭认真审查,确认异议成立,则法庭将会依法解除冻结措施。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十二条对被执行人与其他人共有的财产,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冻结,并及时通知共有人。共有人协议分割共有财产,并经债权人认可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有效。查封、扣押、冻结的效力及于协议分割后被执行人享有份额内的财产;对其他共有人享有份额内的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予以解除。共有人提起析产诉讼或者申请执行人代位提起析产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诉讼期间中止对该财产的执行。

2024-05-01 10:16:00

刑法故意犯罪过失犯罪怎么处罚

最近回复:

解析:在面对过失犯罪时,其处理方式与故意犯罪有所区别。具体而言,相较于故意犯罪,其对应的刑罚程度往往相对较为轻微。例如,若行为人涉嫌故意杀人罪行,那么将面临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等严厉处罚。然而,如果是过失杀人罪的情况,那么通常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但不超过七年的有期徒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024-05-01 10:13:00

无因管理造成损失需要赔偿吗

最近回复:

解析:1.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由无因管理不当所引发的损失是必需予以赔偿的。2.在实践操作中,倘若在无因管理执行过程中导致了他人利益受损,那么这种行为同样可以界定为侵权行为,依照侵权法原则,作为侵权行为实施方的行为人应向被侵害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七十九条管理人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管理他人事务的,可以请求受益人偿还因管理事务而支出的必要费用;管理人因管理事务受到损失的,可以请求受益人给予适当补偿。

2024-05-01 10:09:00

信用卡起诉法院会支持的利息和滞纳金是多少

最近回复:

解析:针对银行信用卡逾期所产生的利息问题,通常情况下其最高上限为每日万分之五。在确认这样的利率收取方式之后,紧接着以相同比例的利率计算出复利,一直延续到持卡人完全清偿所有欠款为止。具体来说,针对逾期部分的款项,将全额收取利息,并按照每月进行复利计算,直至持卡人最终全数偿还完毕。当前,如果信用卡逾期现象发生,且持卡人未能在三个月内归还最低还款额度,那么银行将会向其发放五个月的约定利息。法律依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七十条在特殊情况下,确认信用卡欠款金额超出持卡人还款能力、且持卡人仍有还款意愿的,发卡银行可以与持卡人平等协商,达成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5年。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的内容应当至少包括:(一)欠款余额、结构、币种;(二)还款周期、方式、币种、日期和每期还款金额;(三)还款期间是否计收年费、利息和其他费用;(四)持卡人在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相关款项未全部结清前,不得向任何银行申领信用卡的承诺;(五)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六)与还款有关的其他事项。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分期还款协议的,发卡银行及其发卡业务服务机构应当停止对该持卡人的催收,持卡人不履行分期还款协议的情况除外。达成口头还款协议的,发卡银行必须留存录音资料。录音资料留存时间至少截至欠款结清日。

2024-05-01 10:06:00

未按时付款要求支付利息依据是什么

最近回复:

解析:关于逾期利息的法律准则:依据我们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所明确规定,在借贷关系中,若借款双方对于逾期利率有所约定的话,就应当按照约定行事,然而其上限不得超过订立合同时一年内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这个标准。如果借款期限内以及逾期利率都没有做任何约定的话,那么出借人有权要求借款人自逾期还款日开始承担逾期还款的违约责任,而这一请求将得到人民法院的支持和认可。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前款所称“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2024-05-01 10:01:00

精神失常的人犯法需要承担责任吗

最近回复:

解析:患有精神疾病者,如在无法辨识或无法自我控制行为的状态下导致损害后果的发生,经过法定程序鉴定核实后,将不予承担刑事责任;对于处于间歇性疾病状态的精神病患者而言,若其在精神状况恢复正常期间实施犯罪行为,必须对其所犯之罪行承担刑事法律责任;但是,对于那些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身行为能力的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如果他们在犯罪时仍具备一定程度的辨认和控制能力,那么就需要为其所犯之罪行承担相应的刑事法律责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024-05-01 09:40:00

过失杀死了会判死刑吗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最近回复:

解析:在法律条文中,过失杀人者通常不会被判处死刑。根据相关规定,因过失导致他人死亡的被告人,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若其罪行情节较轻,判决刑期则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所谓过失犯罪,即是指行为人本应预见到自身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产生危害性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未能预见,或者虽然已预见到却轻信可以避免,最终导致了这一严重后果的情况。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024-05-01 09:21:00

钱包丢了,身份证和银行卡都在里面怎么办

最近回复:

解析:身份证与银行卡同时遗失时,应当在最短时间内进行银行卡的挂失处理,随后再前往当地相关部门办理身份证的补办手续。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您的身份证在外省市意外丢失,也可以在此处进行补办手续。倘若身份证在旅途中不慎遗失,您可以首先寻找机场派出所的警务工作站或者火车站的民警制证窗口,以获取临时身份证。如果您身处异地,例如在工作或学习期间遗失了身份证,您可以先前往居住地的派出所办理居住证,并携带户口本原件以及复印件进行办理。当身份证遗失时,应立即向公安机关进行挂失,首先需要到现居住地的派出所进行挂失,也即现在所居住的地方的派出所进行挂失,之后可以委托家人前往家乡的乡镇派出所进行挂失。整个流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携带户口本或户口迁移证,前往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进行挂失。公安机关将要求您重新采集个人肖像和双手指纹,并对户口本、户籍上的信息进行核实,采集相关信息;2.公民在申请领取、更换、补领身份证后,公安机关需按照规定进行办理,您还可以选择在当地报纸上刊登声明;3.对于急需使用身份证的公民,可以申请办理临时身份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法》第十二条公民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公安机关应当按照规定及时予以办理。公安机关应当自公民提交《居民身份证申领登记表》之日起六十日内发放居民身份证;交通不便的地区,办理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不得超过三十日。公民在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期间,急需使用居民身份证的,可以申请领取临时居民身份证,公安机关应当按照规定及时予以办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公安部门规定。

2024-05-01 09:17:00

中国远期支票合法吗

最近回复:

解析:根据我国相关票据法的明确规定,支票的持有人应于收到支票之日起十日之内向出票人提示付款,且在签发支票前,账户内务必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支付支票款项。此外,如果支票被用作转账用途,则应在支票正面清晰地标明相关信息。法律依据:《票据法》第八十三条支票可以支取现金,也可以转账,用于转账时,应当在支票正面注明。支票中专门用于支取现金的,可以另行制作现金支票,现金支票只能用于支取现金。支票中专门用于转账的,可以另行制作转账支票,转账支票只能用于转账,不得支取现金。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2004-2022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

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