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证合同保证期间的约定有哪些情况
保证合同的保证期间约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约定明确的保证期间,如约定保证期间为6个月或1年等,在该约定期间届满后,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其二,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一般保证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其三,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按未约定的情况处理。其四,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2年。总之,保证期间的约定对于保证人的责任承担至关重要,需明确约定以免产生纠纷。
二、保证合同保证期间约定不符法律规定咋办
若保证合同保证期间约定不符法律规定,需区分不同情况处理。
若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依据法律规定,会视为没有约定,此时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要是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会被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同样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如果主债务履行期限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保证期间自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
当遇到保证期间约定不合法的情况,当事人可按上述法定规则确定保证期间,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三、保证合同保证期间约定不明确该如何处理
根据《民法典》规定,保证合同保证期间约定不明确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在保证关系里,债权人与保证人可能会对保证期间有模糊表述,比如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这种就属于约定不明确。此时,法律规定统一按照六个月计算保证期间。若主债务没有约定履行期限或约定不明,保证期间自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在此期间,债权人需按规定方式主张权利,一般保证中要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连带责任保证中要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否则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在探讨保证合同保证期间的约定有哪些情况时,我们了解到其情况多样。比如可以由当事人自行约定具体的保证期间时长;也存在约定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的模糊期限。但要注意,不同的约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如果对于保证期间约定的效力、与主债务履行期的关系等后续问题存疑,或者想进一步明确保证期间约定的更多细节,别错过获取专业解答的机会。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依据您的具体情况,为您详细剖析保证合同保证期间约定的相关事宜,为您解惑。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