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刑事犯罪辩护 > 怎么认定销赃知不知情

怎么认定销赃知不知情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9.12 · 1467人看过
导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怎么认定销赃知不知情

一、怎么认定销赃知不知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怎么认定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该罪行被界定为,任何违反商标管理法律条文,出售或提供涉嫌侵犯注册商标权利,并且销售涉案金额达到法定标准的行为。

本罪还指出,该类犯罪侵害了国家对于商标所有权的保护机制以及他人已经注册的商标权益。

在客观方面上,这类行为通常以违反商标管理法律为前提,通过非法途径销售明知为假冒的注册商标商品,且销售的金额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该罪行的实施者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都具有实施此类犯罪的能力资格。

然而,由于该罪行涉及到故意性质的问题,行为人只有在明知道所销售的产品是假冒注册商标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被判定有罪。

他们必须对自己故意从事假冒商品销售的意图有清醒的认识。

这种行为只有在故意的心态驱使下才能构成犯罪。

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如果涉及以下任何条件之一,就应该展开调查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1)出售的产品价值总额在五万元人民币以上;

(2)虽然该商品还没有出售出去,但是估计其价值大于或等于十五万元人民币;

(3)出售的产品价值低于五万元人民币,但当销售金额以及未售出的产品总价值加起来超过十五万元时。

对于犯有该罪行的个人予以定罪量刑,将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此外还要处以罚金;

而对于犯该罪行的单位,则会给予相应的罚金惩罚,同时也会对单位中的负责人以及其他直接负有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罚。

《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

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对于明知为犯罪所得及其收益并且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是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掩饰、隐瞒的行为,应当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同时还需处以罚金;若情节严重者,则应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网站地图

更多#刑事犯罪辩护相关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4-12-17 900次阅读
  • 2024.09.13 1279次阅读
  • 我国刑法规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视为销赃罪。判断涉案人员是否明知赃物,需综合分析价格、来源证明等因素。若价格异常低廉或来源不明,常被认定为明知;反之,在规范交易中以合理价格购买,并提供可信来源证明,可能被视为不明知。
    2024-09-08 1217次阅读
  • 2024.10.10 1586次阅读
  • 销赃罪中,行为人对赃物知情的判断关键在于:1以远低于市价购入,2对来源存疑未深究,3交易方式异常。若行为人能提供正式交易凭据、合理价格及卖家合理解释等证据证明其无过错,可能被认定为不知情。
    2024-11-28 1281次阅读
  • 2024.09.20 1396次阅读
  • 根据我国刑法,若销售者不知商品为赃物,一般不承担刑事责任。但需综合考量交易价格、地点、方式等。如确证不知情且无违法意图,可排除犯罪。反之,若应察觉为赃物却仍出售,则可能需承担法律责任。
    2024-09-08 1087次阅读
  • 2024.10.10 1406次阅读
  • 销赃罪,即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关键考量行为人是否知情。主要看三点:1、财产价格远低于市价,暗示可能知情;2、财物来源不正当或异常,表明行为人可能了解;3、交易手段隐蔽、不合常规,如时间、地点不当,也指示知情。简言之,知情即明知财物源于犯罪,仍选择隐藏、转移或修饰。
    2024-08-29 1056次阅读
  • 2024.10.07 1995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刑事犯罪辩护最新文章

遇到刑事犯罪辩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